“当我们开始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药物研发时,我从未想到会达到今天的成就。我们将在临床试验中探索人工智能发现和设计的药物对患者的作用,这也将是对我们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的真正验证。期待继续推进该潜在全球首创疗法以帮助有需要的患者,并展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价值。”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扎沃龙科夫(Alex Zhavoronkov)博士表示。
据悉,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于6月27日宣布,其自研抗纤维化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已经完成2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
INS018_055是一款潜在全球首创的小分子抑制剂。英矽智能用其研发的AI驱动的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识别出了该药物的新颖靶点,并在该靶点的基础上,用生成化学平台Chemistry42生成和设计了全新的分子结构。2021年2月,该公司提名INS018_055为项目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治疗。
据介绍,此次2期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包括4个平行队列,目的在于评价IPF受试者在口服给药12周之后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有效性。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对INS018_055的评估规模,英矽智能还计划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招募60例IPF患者,同步开展2期临床试验。
2023年4月,英矽智能开启中国IPF患者招募;2023年6月,该公司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试验批件,批准其在美国同步开展针对INS018_055的2期临床试验。
作为一种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IPF会引发肺功能进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由于该病发病和进展较为隐秘,因此多数患者在被确诊之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同时,IPF也是所有间质性肺病中预后最差的一种。该疾病已于2018年被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据了解,目前全球约有500万人罹患此病。
据了解,市场上现有的用于治疗IPF的药物,都只能阻止肺功能力进行性下降,但无法终止、甚至逆转肺功能的下降。因此,这些仅仅能减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从我们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认为研发的药物越多,对治疗疾病的希望越大。”INS018_055中国II期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徐作军教授认为,利用AI技术,针对IPF的发病机制以及各种基础研究,筛选出的可能靶点作用更为广泛,阻断的途径也更多。“我相信这样的结果,会比我们采用传统方法筛选出的药物的效果更好。”他说。
此前INS018_055在1期临床试验中,已取得积极顶线数据,并获得了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在于新西兰和中国开展的国际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中,INS018_055分别在多个单剂量递增和多剂量递增队列、共78和48例健康受试者中完成了测试。
结果显示,INS018_055在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性方面均表现良好,且来自新西兰和中国多中心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能够支撑INS018_055走向II期临床试验。
多年来,英矽智能始终在AI制药领域深耕。其在2016年首次提出了使用生成式AI设计新分子的概念。后来,基于深度生成模型、强化学习、转换模型等现代机器学习技术,英矽智能构建了一体化、高度集成、端到端的药物研发平台Pharma.AI。该平台包括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分子生成和设计引擎Chemistry42和临床试验结果预测引擎inClinico,能够识别全新靶点并生成具有特定属性分子结构的候选药物。
在Pharma.AI的加持下,该公司已经聚焦癌症、纤维化、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并布局了拥有近30条内部自研管线的疗法组合。此外,自2021年以来,英矽智能已经提名了12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并将其中的3款在研药物成功推至临床验证阶段。
“INS018_055是由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潜在全球首创小分子抑制剂,同时具有抗纤维化和抗炎症潜力,也是第一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的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表示,“启动INS018_055I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给药,不仅是英矽智能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乃至全球人工智能制药领域又一个里程碑。我们期待INS018_055为全球患者带来新选择,也期待人工智能制药交出更高效的成绩单。”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