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太熟了不好下手?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普遍存在

大家在旅游的时候,自然少不了要订票、订酒店,许多人会选择便捷的网上的各种票务平台。往往在这些时候,大量的消费信息及数据被记录下来,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偏好和习惯,而且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也使某些人“有机可乘”。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这是普遍现象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危险的“懂你”

“集体照相时你喜欢站在哪里,跨门槛时喜欢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没意识到,大数据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主要是利用了数据挖掘技术。

形象地说,所谓大数据,就是由许多千奇百怪的数据,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东西。你主动在网上说的话、发的微博微信、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马路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都是大数据的组成部分。总之,每种通信和控制类设备,无论它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是获取数据的工具。

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现在“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颂扬某人,而是有更加广泛的用途,比如为商品销售者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关联等。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挖掘就有用武之地。

必须承认,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

对此,有网友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隐私保护需多管齐下

同一产品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的行为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商家应该及时调整价格表。如果单靠技术,显然无能为力,甚至会越保护就越加剧隐私的泄露,必须从法律上和管理上加强监督和管控。

显而易见,现在我们所谓的隐私在某种定义上早已公布于众,所以,我们的隐私观念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重塑。隐私本身是一种意识,是人类思维臆造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从来就没有过永恒不变的隐私,特别是当某种东西已不可保密时,无论如何它也不该再被看成是隐私了。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6B0YFN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