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对区块链落地的思考:用于医疗行业中记忆恢复治疗

在上篇文章《不容忽视的医疗数据泄露问题,或许能用区块链来解决》中详细分析了区块链+医疗行业的深层开发及应用,并总结:无论对用户个人还是医疗机构来说,这都是一箭双雕的共赢。本文将继续深入这一话题,对区块链+医疗行业中“记忆恢复”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该治疗模型落地的可能方案。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这是2017年底上映的一部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里的台词。尽管在3月5日该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但在这里我并不进行剧情的解析。接下去要分享的是在整部影片中,引发我对区块链用于记忆恢复思考的一个场景:主人公家中在亡灵节供奉的照片墙。

丨建立一种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模型

如果把影片中供奉于灵坛的所有家族成员记忆承载体“照片墙”定义为“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这样就可以简单直观地得到:该照片墙中的每一张“照片”就相当于每位家族成员生活日志记录和备份机制的“个人思想区块”。

当家族中所有成员的个人思想区块(照片)通过灵坛供奉的方式形成了链(照片墙),就诞生了上文提出的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模型。这个模型有什么实际用处?

影片中对于关键词“遗忘”描述的很透彻,即:从记忆最深处彻底的抹掉。这和当下社会中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理几乎一致。在影片中很幸运地可以通过供奉照片的形式永久维持记忆,但很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么理想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如果今后医疗行业发展中引入“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技术,这将对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记忆遗忘问题起到治疗作用。

丨区块链技术对记忆恢复的积极作用

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数据【注释1】,2017年全球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人数即将达到5000万人,其中中国患者数量就占全球近四分之一。同时ADI预测,到2050年病患将增加至1.3亿人。

现实问题是,人类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才一百多年,对它的了解和对人类大脑的开发一样明显都不够多。在面对这样仍难以解决的医学界病症难题时,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医疗行业中“记忆恢复”的研发应用就变得可行且必要。

当医疗行业在未来迎来新的突破,诞生一种可以定义为“人类身体内部接收器”的概念,即通过脑电图、纳米医用机器人等途径进行采取和人类大脑皮层进行记录的方式,把一个人的全部思想和记忆通过标准化压缩数据格式进行编码,打包成独立不公开的“个人思想区块”并形成链(就像是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供奉的家族成员照片墙)。按照区块链正常运作流程,它将被储存在全球网络范围内各个去中心化节点上,简单理解就是:全网都在替你登记这份记忆数据,并且由于私钥的存在(区块链机制),使得这份记忆数据是私密安全的。

当有了这份安全的并被全网时刻打包登记的记忆数据,未来医疗行业可以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以照片来维持记忆一样,通过将现有链中保存完整记忆的“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重新植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以此激活在成年人大脑中发挥重要作用的GDF10【注释2】,促进脑部主动进行自我记忆修复。通俗的说,老年痴呆可以根治了。

丨区块链私钥丢失带来的风险

尽管区块链技术对记忆恢复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引起风险的关键词就是:私钥。成也私钥,败也私钥。它在保证“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记忆数据安全存在的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如果私钥丢失怎么办?

这里的丢失有两种理解:“自己忘记了”和“被别人知道了”。前者可能只是带来这项技术无法在患者身上使用的困扰,因为私钥的丢失意味着患者无法使用属于自己“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中的记忆数据,自然也就不能享用未来医疗科技带来的成功果实。

但后者私钥“被别人知道了”的情况发生,必将带来极大危险。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我们知道,私钥并不具有唯一使用权,这意味着你的私钥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区别于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想象一下,若保存有你记忆数据的“个人思想数据区块链”被他人使用,即他人拥有了你的记忆。抛开道德伦理方面,单就“记忆共享”这件事情来说,确实让人细思恐极。

再者,若十年后我们已经生活在成熟完善的区块链社会,私钥的丢失就意味自己身份证明的丢失,也将引起一系列不可控危险事件发生。由此来看,私钥的正确保存是区块链技术发展同时一并需要解决的根本所在。

区块链技术是创新的,但只是还没有被运用到诸多落地实例中。当下的现象就和第一批网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技术一样,大部分网民对待区块链仍认为其是虚幻不切实际的。只是技术的革新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经历一堆浮躁泡沫后显露出其真实的价值,而我们更应该期待美好事物的发生。

参考资料:

注释1: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全球患者历年统计数据;https://www.alz.co.uk/research/statistics

注释2:S.Thomas Carmichael,《GDF10 Is a Signal for Axonal Sprouting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201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3260365_GDF10_Is_a_Signal_for_Axonal_Sprouting_and_Functional_Recovery_after_Stroke

作者介绍:

任远洋,专注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出行,区块链,创业投资产业的传播与服务;钛媒体、36氪、亿欧、虎嗅网专栏作者。微信:ryy11230,公众号【商政见闻】(ID:zxclsszx)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19A1OY9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