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天气真是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昨天还热得让人怀疑人生,今天又下起了雨,好像昨天的炎热根本不存在一样,本想带着孩子出去蹭一下空调的,谁知道到了地方才发现,如果不多穿件衣服,根本抵抗不住空调的寒冷……
当然下雨也不只是我们所在的城市,好多地方甚至因为暴雨而在水中惊现大量“鲎虫”,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鲎”又该怎么读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螽”字,这个字读作“zhōng”,本义指的是一种昆虫,即蝈蝈,属于螽斯科鸣虫,体小至中型,长纺锤形或圆筒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螽”也常被用来象征自然界的和谐之音,因其鸣声悠扬。你学会了吗?
一、“鲎”字的读音
读音:【hòu】
同音词:后
结构:上下结构
二、“鲎”字的意思
鲎是一种节肢动物,属于甲壳类,生活在海洋中。它的尾部坚硬,形状像宝剑,因此得名。这种动物的肉是可食用的。另外,当鲎的腹部甲壳可以上下翘动,上举时,这一现象被称为“鲎帆”。
鲎鱼,亦称中国鲎、东方鲎,是剑尾亚纲,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它们具有一个宽的新月形的头胸甲,在背面有一对大的复眼及两单眼。腹面生出六对步足,中部具一口。此外,鲎鱼还有一短小的腹部,腹部与头胸甲通过关节相接,腹节愈合成一片。游泳足上附着扁平叶片状鳃,而尾部则有一长而硬的可动关节的尾剑。
与“鲎”相关的词汇有很多,如鲎虫、鲎樽、鲎簰、鲎酱、鲎鱼、鲎珠、鲎帆、鲎媚、鲎醢、鲎壳、鲎杓等。这些词汇大多与鲎这种生物或其身体部位、产品有关。
三、“鲎”字在古文献中的引用
《山海经注》(晋·郭璞):“鲎鱼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长五六尺,似蟹。”此描述指出了鲎的外形特征,如颜色、足数及与蟹的相似性。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鲎状如惠文冠及熨斗之形,广尺余。其甲莹滑青黑色。鏊背骨眼,口在腹下,头如蜣螂。十二足,似蟹,在腹两旁。”李时珍的描述更为详尽,进一步阐述了鲎的甲壳、眼睛、口及足的具体形态。
《尔雅·翼》(宋·罗愿):“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鲎媚。”以及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类似描述,均指出了鲎在繁殖季节雌雄相依的特性。
四、“鲎虫”是什么东西呢?
鲎虫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属于鳃足纲、背甲目,身体背腹纵扁,分节明显,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它们多栖息在淡水中,如池沼、水潭或水田等,以有机体碎屑或小型水生物为食。鲎虫的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在干旱条件下存活多年,待条件适宜时孵化。鲎虫在全球多个地区均有分布,因其独特的形态和历史背景而被称为“三眼恐龙虾”。
一般来说,鲎虫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维持水体清洁和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然而,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过度消耗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小型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此外,鲎虫的大量繁殖也可能与水质变化有关,需要关注水体质量是否受到污染。
需要注意的是,鲎虫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害虫”,其数量泛滥的情况较为罕见。在大多数情况下,鲎虫的数量受到多种生态因素的制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规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