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全球首次:真实国际会议同声传译人/机PK在北语上演!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机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机器在围棋大战中屡屡获胜,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纷纷出场,数据+智能或神经智能软件piping亮相......

3月22-23日,“翻译自动化用户协会(TAUS)亚洲峰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国内外行业大咖悉数到场......现场提供两种同声传译服务:人工同传和机器同传。

这是全球首次在真实交际环境下测试机器同声传译!!!!150多名与会者见证了这一事件,不少人还通过会场提供的链接“享受”了英-汉和汉-外(若干语言)的语音同传。我相信这个测试会被载入史册!

现在就来看看会议同传情况。

人工同声传译由北语研究生二年级四位同学(准译员)承担。这里有准译员从译厢拍摄的图片为证:

微软公司提供实时机器翻译。微软公司使用“Presentation Translator”的Microsoft PowerPoint插件,为实时播放的PPT提供字幕,听众可借助手机上的“微软翻译”APP收听机器合成的多个国家语言的译文语音,转用韩林涛发布的汉英转换照片为证:

我们对此次会议的初步思考和结论如下:

首先,与会嘉宾对准译员的表现赞赏有加,虽然他们的翻译水平与职业译员相比还存在差距,但其翻译水平仍然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然而,尽管他们在译前也做了必要的准备,但应对诸如专业术语、专业概念、语速过快、信息密集等问题时出现译不出来、过长停顿、表述含糊“等常见问题”。但总体上看,基本信息的逻辑传达还是可以满足听众需求的。正因如此,会议结束前,主持人特别邀请准译员到台前与大家见面,对他们的工作和表现予以认可和感谢。

再来看机器的表现。韩林涛现场发来的信息和思考:以语音为基本条件的翻译最重要的是识别,一旦识别出问题,翻译肯定出问题:演讲人“嗯”、“啊”、停顿、重复、语音和语调、说错话、犯语言错误等会给机器造成重大困难,机器会在出现类似问题时手足无措,不会同人一样做适当调整与处理,这时候的翻译必然出问题,前后句子逻辑混乱,词汇“诡异”等,而演讲人“坑机器”现象频繁出现,加大了机器“犯错”的频率。下面是准译员朱乾坤做的部分截屏:

(......)

机器提前对讲话人将使用的PPT(中文或英文)进行了“学习”,以完成对讲话内容的预测。无论结果如何,机器翻译让我们看到的是:如果不是语言研究,如果你是该领域专家,如果你能够跟上屏幕上PPT展示的内容,机器通过译前学习和语音识别后提供的文本基本上可以让你知道讲话人的“意思”,让你能跟上讲话人的思路,排解一定的语言障碍!!!这是机器自主学习和语音识别迈出的重要的一步!!毕竟机器第一次处于真实的交际场景,很多人类活动的“突发”因素还需要机器不断学习,例如“断电了怎么办?”、“断网了怎么办?” 、“演讲人说错了怎么办?”、“演讲人口音太重怎么办?”、“演讲人说话速度太快、一气呵成怎么办?”、“演讲人吐字不清楚、口头禅过多怎么办?”、“单词在不同场景的不同意思机器如何学习?”等等,等等。且慢,毕竟机器迈出了第一步,在朝译员口译过程靠近!!!如果说自动翻译对笔译帮助更大,那么,它对口译的帮助开始显现(有位研究生的论文专门针对同声传译机器对译员的帮助,例如提取讲话中的数字、专有名词等单一意义的词,很好的开始!!)。

搞口译研究的人更关注的是:自动翻译会在哪些方面对同声传译译员有所帮助?如果按照D.Gile的精力分配模式(SI =L +M +P +C 即 : 同声传译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听力与分析 (listening and analysis) + 短期记忆 (Short-term memory) +言语表达 (Speech Production) +协调 (Coordination),同传译员的精力分配已经处于“超负荷”状态,这时的精力分配和管理至关重要。在这样情况下,译员再遇到汉语和另外一种语言的转换,同时他还要阅读电脑屏幕上(或会场大屏幕下方)出现的机器翻译文本,显而易见的是,精力更不够用。不懂汉语的外国专家给中国同学上口译课后的突出印象是:句子冗长、重复过多,信息点只讲取法逻辑关联、时态混乱(More then ten yeas ago,I go.....(I'm going to),再加上一些影响理解的语言错误,等等!(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些问题会如何影响口译质量)自动翻译文本对同传译员是否会有帮助?

先听听准译员在会场上的反应(调查问卷结果随后发布):一般很难跟上译文,如果去看译文,会分散很多精力,一是译文在不停地跳动(刷屏),二是译文存在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费精力辨识,三是还要跟自己脑中的意思进行对比和加工,不能直接读译文(阅读速度远不如听的速度!),或许对准备上场或刚下场的轮译译员有帮助?

我跟F.De Laet教授也就此在会场进行了讨论,他的观点十分明确:屏幕上显示的机器完成的译文即使正确,译员也很难跟上,讲母语的人都跟不上,其他人就更难,更不用说机器提供的译文还有瑕疵。但应该肯定的是:如果把PPT和讲话笔记(演讲人在电脑下方存储的注释)提前给机器,出来的译文整体上还是可以读懂的,我不知道汉语是不是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机器肯定能给人以帮助,但对同声传译来说,很难边口译边读译文,显示速度太快,而且是一行一行不停地出现,没有信息点,没有停顿......但这很有意思!(我们计划对他的PPT、注解、讲话自动翻译文本做个对比)。

市场上销售的几款翻译机,包括Translator软件,基本上只能一句一句翻译,且有明确的使用范围(旅游、问路、就医咨询、基本生活问答等),经常会看到屏幕显示:“请重新说,我没听懂”。机器或软件目前还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如果也停留在依靠语音识别-文本-语音的模式上,恐怕要先让人成为“机器人”,即人跟机器一样说话,否则自然交际中存在的诸多因素都会给机器带去麻烦(坑机器)!我刚刚又一次用Translator测试,面对“说曹操曹操到”,“守株待兔”等常见固定词组,T表现得“无能为力”!对类似问题进行解释并不难:语料不足、语义不明、需要学习......

两天内容丰富的会议翻译下来,机器没有感觉丝毫的累,一台机器不停地工作,一分钟都没有停歇!遗憾的是,在会议结束前一小时左右,机器还是提前“崩溃了!且”“罢工后”暂时没能修复; 四位准译员两人一组,轮流上岗,两天下来,很累,很累(更多的是初次实战带来的担心,胆怯,害怕,不熟悉,不自信......),但他们善始善终,应对自如,虽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客户”打分不错,算得上第一次“参演”完美收官。

精彩的PK,精彩的开始!拥抱技术才能拥抱未来!与机器(“狼”)共舞将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应该看到这个趋势,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思考如何与“狼”共舞,而不是天天听别人喊“狼来了!”之后的恐慌和愤怒,或是自暴自弃,或是不屑一顾。我反复说机器无法完全代替人,真实目的还是想跟大家一起搞清楚:在智能化时代,机器和人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合作共赢!机器的出现让人变得越来越“懒”,但也应该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最后选择韩林涛对大会所做的小结(见其微信公众号):

经过两天的会议,大家普遍的感觉是:目前的机器翻译质量还远远达不到“替代人类译者”的效果,但这种形式背后的技术还是让人极为称赞的。假以时日,这套系统如果能够精准识别不同环境下不同演讲人的内容和形式都极为复杂的发言,那么那时候的机器翻译质量应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你准备好了吗?厚积方能薄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31G0P96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