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科学巨擘李政道陨落!31岁获得诺贝尔奖,和杨振宁分道扬镳

望百之年,科学巨擘陨落!

2024年8月4日,享誉全球的科学巨匠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安然离世,享年98岁。他的离去,不仅是物理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全球华人乃至全人类共同的哀痛。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诞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李政道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与不易。他自幼聪明好学,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渴的土地对雨露的期盼,日军的侵略和战争的爆发,让他的学业几度中断。但即便如此,李政道也没有放弃对科学的追求,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自学,最终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中学学业,并顺利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

在浙江大学,李政道遇到了他人生中的重要导师——束星北和王淦昌教授。这两位物理学大师不仅传授给他扎实的物理知识,更激发了他对物理学深邃奥秘的无限好奇与探索欲望。李政道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他的勤奋与才华很快得到了教授们的认可与赞赏。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1946年,李政道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录取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教授。在芝加哥大学,李政道开启了他的粒子物理研究之旅,很快便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1950年,年仅24岁的李政道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理研究员,继续从事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1956年,他与好友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这一理论彻底颠覆了当时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认知,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翌年,这一理论被实验所证实,李政道与杨振宁因此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世界最高科学荣誉,也是李政道人生的高光时刻。

李政道不仅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也都有着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贡献。他提出的“李模型”、对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的系统研究、孤立子的量子理论、反常核态的概念、随机格点规范理论以及分立动力学理论等,都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在科学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成了一个传奇。除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还获得过爱因斯坦科学奖、伽利略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纽约市科学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在内的众多国际大奖和荣誉。这些奖项和荣誉不仅是对他科学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为科学事业所做贡献的褒奖。

对于李政道而言,科学事业的成功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始终心系祖国,关心着祖国的发展与进步。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热忱。他倡导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博士后制度,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积极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等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李政道深知人才是科学事业发展的根本。为此,他发起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并推荐了915名优秀青年赴美深造,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他还设立了“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资助优秀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培养青年科学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么多年,李政道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尤其是在国内,比不上杨振宁,经常出现在舆论媒体下,不管是观点主张,还是私生活,都容易成为新闻热点。但李政道似乎已经被国人忘记,我们提起他来,好像就知道他和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是华人的骄傲,后来两个人因为学术矛盾决裂了。

李政道30岁出头,就通过“宇称不守恒”这一世界级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是个天才少年,在西南联大,被束星北、吴大猷破格收他上课,又通过政府奖学金赴美留学,继续深造。李政道曾经对儿子说过:“自己这一生从未做过有情节的梦,只会在梦境中看到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功成名就后,李政道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事情上,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促成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帮助了近千名学生。1972年,李政道回国交流后,想帮助提高国内科研水平,决定亲自回国授课,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讲授两门课程,据说每天凌晨3点就起来备课。

后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分道扬镳后,对国内学术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据说,凡是李政道主张的,杨振宁就反对,甚至有点意气用事,至于谁是谁非,要交给历史去评判了。

纵观李政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许多人生轶事也广为流传。在科研之余,他热爱音乐、书法和摄影等艺术活动,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和动力。他常说:“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工具。”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他在科学研究中常常能够独辟蹊径、取得突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f2mfNGt58RdVAIy3tY5Wko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