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野外调查新发现!怒江云南段有鱼类89种

怒江云南段里栖息着89种鱼类,其中,土著鱼类62种,外来鱼类27种。这是科研人员根据2019—2020年的实地调查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得出的数据。近日,这一科研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上。

怒江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国际河流,是云南六大水系之一。怒江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唐古拉山脉南麓,自西藏向南流经云南,并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流出国界,出境后叫萨尔温江,流经缅甸、泰国,最终在缅甸毛淡棉附近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在中国境内长度为2013公里,其中云南段自滇藏交界处至出境口,长621公里。

怒江云南段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交汇过渡地带,自上而下气候差异显著,高山与深谷并存,河水湍急,下游相对较缓。

怒江流域因其多样的生物种类及其周边丰富的生态资源,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流域内独特、多样的生境为多种特有鱼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生长和繁殖环境。该流域鱼类区系自上游至下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梯度分布,从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逐渐过渡至热带江河平原鱼类区系,鱼类种类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类群、山地溪流类群以及江河平原类群。

科研人员表示,以往对怒江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研究已经较为详尽,但随着近年来怒江流域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为活动不断加剧,怒江鱼类资源状况如何尚不清楚。此外,除了受外来鱼类入侵等主要威胁以外,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威胁因素,以及不同的河段受威胁程度是否一致,值得深入研究。

土著鱼分布范围狭窄

为了解怒江云南段的鱼类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因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于2019—2020年对怒江云南段的干流及其支流的53个采样点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该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和威胁因子进行了分析。

怒江云南段鱼类生态类型

科研人员在这53个采样点,共采集到鱼类6目20科42属51种。结合历史资料,怒江云南段共记录到鱼类9目26科59属89种。

怒江干流共采集到鱼类34种;勐波罗河干支流鱼类27种;罗明坝河鱼类19种;水长河为12种;其他支流都在10种以下。可见支流中除勐波罗河和罗明坝河外,其他支流的鱼类种数相对较少。

怒江裂腹鱼

怒江中游段与下游段鱼类组成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中游以“青藏高原类群”的裂腹鱼类、高原鳅类和喜冷性的鰋鮡类种类为主,怒江裂腹鱼和鰋鮡类鱼类在中游流域几乎都有分布。下游段种类较丰富,多喜温性的鱼类,如条鳅类、鲃类、巨魾、长丝黑鮡、云南鲱鲇等类群,以及大多数的外来鱼类。

长丝黑鮡

怒江干流和支流中都采集到的鱼类有22种,分别占干流和支流的64.7%和59.5%。其他鱼类的渔获量很少且分布范围较窄,尤其是土著鱼类,很多鱼类只见于在一个采样点,如长丝黑鮡、怒江高原鳅只见于怒江下游干流。濒危保护鱼类分布范围较为狭窄, 短体拟鰋和贡山异鮡仅见于怒江中游干流,角鱼和巨魾仅在怒江下游干流发现。

缺须盆唇鱼

在勐波罗河首次调查到大盈江黛鲈,为该种在怒江水系的分布新纪录。短吻新银鱼、露斯塔野鲮、中华细鲫、䱗、虹鳟、条纹四须鲃等6种鱼类为此次调查新发现的外来种。

下游鱼类丰富,外来种增多

在本次调查中,从怒江中游干流采集到9种鱼类,在下游干流采集到29种鱼类,下游的鱼类多样性明显高于中游。下游河段海拔相对较低,平均水温高于中游,生境复杂多样,给热带和亚热带鱼类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因此多样性高于中游。调查发现外来鱼类主要分布在怒江下游,在怒江中游暂未发现。此外,在勐波罗河、水长河和罗明坝河等下游支流也采集到尼罗罗非鱼、麦穗鱼、棒花鱼等多种外来鱼类。总体而言,怒江云南段的鱼类多样性自上游至下游呈递增趋势。

通过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并结合历史调查数据,科研人员认为,土著物种减少,外来种增多成为怒江流域鱼类物种变化的明显趋势。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怒江云南段鱼类采样点受威胁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怒江云南段鱼类多样性主要受到水体污染、过度捕捞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

此次调查发现的16种外来鱼类,多数均采自于怒江下游干流及支流,这主要由于怒江下游水流相对较缓,水温较高,更适合尼罗罗非鱼、露斯塔野鲮等经济鱼类,以及真吻鰕虎鱼、高体鳑鲏、食蚊鱼等小型外来鱼类的生存。此次新发现的短吻新银鱼、露斯塔野鲮、虹鳟和䱗皆为以水产养殖为目的而主动引入的经济性鱼类,中华细鲫和条纹四须鲃无法确定其引入途径,可能是伴随引种活动引入的鱼类。这些外来鱼类的生存能力强、繁殖快,严重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

加强保护,控制外来鱼入侵

怒江云南段河流沿岸分布有众多城镇,人口密集,产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对怒江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这些区域内河流鱼类生存受到威胁。科研人员建议,应加强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兴建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及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河流。此外,还需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建议加大已建水利工程生态恢复建设的力度,适度恢复河流连通性,针对部分废弃或陈旧的小型水利设施,可予以拆除。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对云南段怒江水电资源开发项目应进行全面规划和审查,旨在兼顾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鱼类洄游、产卵等生态因素。在遵循“生态优先、统筹兼顾、适度开发、严守底线”的原则基础上,实现水电开发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加强渔业捕捞监管,严禁酷渔滥捕、偷鱼电鱼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禁捕休渔制度,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根据历史记录和本次调查,怒江云南段目前共记录有27种外来鱼类,其中“四大家鱼”、罗非鱼等以水产养殖为目的引入怒江流域,养殖逃逸却成为入侵的主要途径;伴随水产养殖入侵的还包括棒花鱼、麦穗鱼、高体鳑鲏、吻鰕虎鱼等小型非养殖鱼类。针对这一现状,应建立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系统并加强监测,并对已存在的外来鱼类进行控制性捕捞,防止其进一步造成危害及扩散;加强管理,对鱼类引种活动的生态风险进行专业评估,审慎决策是否实施引种计划,降低外来鱼类入侵风险。

增殖放流可以补充鱼类资源种群与数量,恢复珍稀濒危鱼类种群,保护鱼类多样性。增殖放流过程中,要重视物种和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监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等措施。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项目高黎贡山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际合作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的支持。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文 通讯员 陈小勇 摄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NTwqU8LfUCEO4XRc3ppCx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