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周前,SpaceX 以其巨型火箭助推器的精准着陆技术惊艳全球观众后,该公司又启动了另一场关于其最强运载火箭的试飞。原计划中,SpaceX 将再次尝试用机械臂或“筷子”捕捉返回的助推器,但因未达到既定标准,最终放弃了此次捕捉尝试。
11月19日,高约121米的“星舰”(Starship)系统从SpaceX位于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附近的Starbase设施腾空而起。
这枚两级巨型火箭——由“星舰”飞船堆叠在“超重型”助推器上组成——在美国东部时间周二下午5点开始的30分钟窗口内成功升空。SpaceX通过其官方X账户全程直播了此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选总统特朗普也出席了此次活动,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陪同在侧,这再次凸显了马斯克在特朗普时代的重要地位。
此次无人试验标志着SpaceX在“星舰”测试活动中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快的周转时间,而“星舰”将在NASA的Artemis计划中扮演关键角色。NASA计划最快在2026年实现载人登月,其中,“星舰”飞船将作为月球着陆器,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
这些试飞旨在探讨SpaceX如何快速恢复并重新使用“超重型”助推器和“星舰”飞船,以执行未来的太空任务。快速重复使用火箭部件被视为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和时间的关键。
负责商业火箭发射许可的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表示,由于本周试飞的飞行路径预计与之前的试飞相似,因此无需进行漫长的发射许可证变更审查。
“FAA确认SpaceX满足了亚轨道试飞的所有安全、环境和其他许可要求,”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FAA还确认SpaceX对周二试飞所做的更改在之前分析的范围内。”
10月13日,“星舰”第五次综合试飞时,SpaceX在助推器与“星舰”飞船分离后,曾尝试用巨大的金属钳子——“筷子”——在半空中抓住高约71米的“超重型”助推器,这一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功实现了捕捉。
“‘星舰’的第五次飞行测试是向完全快速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迈出的开创性一步,”SpaceX在一份声明中称。
“星舰”被视为SpaceX最终实现将人类送上火星这一创始使命的关键。
在NASA的Artemis计划中,SpaceX获得了近40亿美元的政府合同,以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太空运输系统。
周二下午,随着倒计时时钟归零,“超重型”助推器启动了33台强大的“猛禽”发动机,将安装在顶部的“星舰”飞船推向太空。
在消耗了大量燃料并与“星舰”飞船分离后,“超重型”助推器调整了方向,准备返回发射场。它原计划再次精准着陆到SpaceX Starbase设施的发射和着陆结构(马斯克昵称为“Mechazilla”)的臂中。
然而,试飞团队认为当时的条件不利于着陆尝试,因此助推器在德克萨斯州海岸附近的墨西哥湾溅落。
“与第五次飞行测试类似,在返回和捕捉‘超重型’助推器之前,必须满足不同的车辆和着陆垫标准,这要求助推器和塔台系统健康,并得到任务飞行总监的最终手动命令,”SpaceX表示,“如果在返回燃烧完成前未发送此命令,或者自动健康检查显示‘超重型’或塔台条件不可接受,则助推器将默认执行着陆燃烧并溅落到墨西哥湾的轨迹。我们绝不妥协于公众和我们团队的安全,只有在条件合适时才会尝试返回。”
与此同时,“星舰”飞船在进入滑行阶段并翱翔太空之前,启动了自己的六个发动机。大约半小时后,它将短暂重新点燃发动机,准备重返大气层——在这个过程中,它会转向地球大气层最稠密的部分。
在6月初的第四次“星舰”综合试飞中,该飞船遭受了重大损坏。旨在保护飞行器免受再入压力和摩擦高温的热瓦大量脱落。
“由于热瓦丢失……前襟翼就像试图用小骷髅手控制一样融化了,”马斯克在那次任务后表示,并补充说第四次飞行降落在距离印度洋预定溅落地点约9.7公里的地方。
然而,SpaceX在10月中旬的第五次“星舰”综合试飞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那次任务之前,SpaceX对其隔热罩进行了全面改进,技术人员花费了12000多个小时,用新一代瓷砖、备用烧蚀层和襟翼结构之间的额外保护替换了整个热保护系统。
周二的成功试飞可能会促使SpaceX着手处理更加雄心勃勃的项目,但失败的助推器捕捉尝试将如何影响这些后续步骤尚待观察。SpaceX一直表示,将评估飞行数据并根据实时数据做出关于着陆尝试的决定。
根据美国宇航局监察长办公室(OIG)最近的一份报告,“到2025年,SpaceX计划进行一次长时间飞行测试和一次推进剂转移飞行测试。”
展示将“星舰”送入轨道,然后与运载燃料的加油机会合的能力,对NASA的Artemis计划成功至关重要。
对于名为Artemis III的人类登月任务,“星舰”可能需要与十几艘油轮对接,然后才能继续执行月球表面任务。
据OIG称,SpaceX还将在明年夏天面临对Artemis III任务的“关键设计审查”。
在朋友圈分享这个故事;关注『跟着大事跑的人』,每天了解全球热点!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