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消失的工作

传统观念认为,人类对于科技的恐惧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科技颠覆经济秩序之时。实际上,那个时候人们对科技的恐惧已经根深蒂固。

创新者都说,科技对工人是福不是祸,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现代感。

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H. 萨默斯是一位新怀疑论者,他在给同行经济学家做重要报告时,简洁地概括了关于科技之争的正统思想:“社会上有不懂经济的愚蠢卢德分子,也不乏聪明、进步的人士……愚蠢的人以为自动化会使所有的工作都消失,他们将没有任何工作可干。聪明的人明白,生产的产品越多,收入就会越高,因此需求也就越大,所有工作都消失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自动化是一个福祉。”

但是,就在最近,世界变了。

“就在几年前,我一直认为这个话题并不复杂,肯定是卢德分子错了,相信科技和科技进步的人是对的。现在,我却没有这么坚定。”

从理论上来讲,萨默斯和其他专家意识到的变化其实很简单。

生产力的两个要素是资本和劳动者,用经济学家的术语来说,它们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

资本可以使劳动者更富有创造性,即便资本可以取代一些劳动者,它还会再创造一些新的、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来消耗新的资本。

所以,正如萨默斯说的,“如果资本增加了,工资必然上涨”(它补足工人的工资)。

但是现在,萨默斯和其他专家都看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资本可以替代劳动者,也就是说,有了一批专门设计的机器,你就可以让它们做劳动者所能做的工作,完全相同的工作。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经济学逻辑决定,工资比率必须下降,总体收入中的增长部分流向资本,而非劳动者,这正是当前所发生的。

萨默斯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看到了科技变革性质的转变,科技变革正越来越多地以资本的形式出现,逐步取代劳动者”。

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资本-劳动者替换现象会加剧,这样的前景对很多人来说绝非幸事。

实际上,萨默斯这样推论:“鉴于这种取代能力,某些工种的劳动者很可能无法挣到能够维持生计的工资收入。”

尽管我们以前曾经历过这种变革,但是,每一次变革中,劳动发生变化的方式并不相同,而这一次的变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得多。

这一次的变革将使得人类社会完全可以用更多的机器、更少的劳动力提供人们当前和未来最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由此,萨默斯得出结论,“这种发展构成了当今时代的鲜明经济特征”,这句话值得深思。

诸多证据表明,科技的进步的确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迟缓的工资增长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有着明显的影响。

计算机的发展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超越了自然成长速度。

对于人类而言,学习犹如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越来越艰难。

信息科技恰恰相反。

在计算能力翻一番意味着晶体管数量从5个增加到10个的时候,设备只是比以前多了5个晶体管的计算能力。

经过多次翻番式的发展,如今,翻一番意味着设备增加50亿个晶体管的计算能力,而下一次翻番,则意味着增加100亿个晶体管的计算能力。

当然,人们还是有可能低估了人。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管理学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出了一本书,《第二次机器革命》,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一本商业管理类书籍。

书中从经济角度分析,提出人工智能即将导致人类的大失业。

让两位教授感到紧张的是:

首先,这一轮人工智能将要取代的是放射科医生、翻译,甚至是律师这种高端工作;其次,在美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失业率却居高不下。

然而到了2017年,思想风向就变了,人们意识到放射科医生和律师这样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因素”仍然非常重要,而且从事实来讲,大失业并没有发生:美国失业率下降到了4%,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人工智能会造成失业&人工智能会创造更多就业,这两个观念的交替让很多人都在罗列,到底机器会代替什么工作,如何做才能不失业。

但是,技术进步的节奏捉摸不定,尤其是迅速变化的环境下,这个问题极难回答,即使做出了N种假设也无法给我们真正有用的改变方向。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不变”,而不是“变”,比如说换一个角度,思考有没有什么事情,哪怕机器能做,甚至做得比人还好,但我们还是希望找个真实的人来做?

比如人类是有偏见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喜欢过高评价“人与人面对面交往”这个行为,而对抽象数据不怎么买账。

这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有史以来都是面对面交往的,而抽象数据这种东西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文化基因。

人,本质上是个社交动物。

这个偏见就可能会在人工智能时代给人类留下一个工作机会。

人工智能再怎么发达,我们还是要求:

最重要的决定是由人做出的。

我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个想法随时都在变,我们无法给人工智能一个清晰的目标,所以有些事儿还是让人自己解决比较好。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更愿意跟人打交道。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花重金从众多申请者中聘请了一位技术特别过硬的IT工程师,这人来了以后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干活儿也不出来跟人聊天。结果主管就问他,你怎么不聊天啊?这人说,我爱钻研技术不爱聊天。主管说,我们西南航空的企业文化就是聊天,然后把他解雇了。

看来,不爱社交的IT男不是好同事。

亨利·福特有句名言:“为什么每次我只要一双手,却总是还要来一个脑袋?”科尔文说,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人就一直在模仿机器,好像人的价值就是机器化一样。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现在机器已经能做大部分应该让机器干的活儿,人可以去干一些人该干的事了。

本质上说,利用“人性化”找工作,就是在迎合人的偏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偏见”也可以叫作“特点”。

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叫“对”?难道“按我的偏见走”,不也是一种合法的目的吗?

让自己更人性化,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426B1VU4J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