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个物体的牛顿定律,我们总会引入连接体模型,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绳子或者杆或弹簧把多个物体连接起来,一起运动的一个模型。所以他考察的本质上是整体与隔离的研究方法,先整体后隔离是我们常用到的一个分析方法,由于绳子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所以用绳子连起来的两个物体,虽然它们的加速度方向不相同,但是在沿绳方向的运动中加速度大小是一样的,所以这里的整体法是建立在沿绳方向的动力和阻力的分析中,如果沿绳方向的阻力都与质量成比例,那么沿绳方向的动力也会跟质量成比例,这就是动力分配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分清楚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会引入动力的概念,可以把多个物体当做一个系统,也可以把多个物体当做一个整体,在这个模型中其实已经向我们暗示了,即便加速度不一样的两个物体也可以用整体法或系统法,比如说斜面模型。
学生要能够理解清楚,我们所研究的是动力分配,并不是某一个力的分配。因此不管是一个动力还是多个动力,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拆解。
如果对于动力分配理解的足够深刻,我们会发现,一个简单的物理规律总是能够适用于更多的情况,而且不受其他条件的限制。比如说物体所受的阻力如果并不是质量成比例,那么动力和阻力的合力依然是按照质量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牛顿第二定律。
所以动力分配是没有适用范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不一样。我们使用动力分配就是为了简化物理计算过程,如果它没有达到我们的初衷,那我们宁可用最基础的方法去求解问题。
最后,动力分配是一个简便的计算方法,就像比值法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有些方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任何一个物理模型的产生,都会伴随着一系列规律的出现。物理规律总是能够带给学生独特的解题思路,探寻这些规律的过程也是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乐趣,但是高考它总不是普通的存在,当这个规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考题目中时,高考题目就会以反套路,反模型的形式出现,我们引导学生探索这些规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明白,最朴实无华的物理知识都在课本上,把课本理解透彻,才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