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人工智能时代,最不能缺失的心灵教育

天使在线:

专注真正适合孩子的“育”与“教”

人工智能、万物互联,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毫无疑问这些都已来到了我们身边,而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倒逼的变革。如何让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机器所取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尼采说生命是“我们最感亲切的存在形式”。如果一个人放弃生命,就是放弃“我们最感亲切的存在形式”,说明他已经对人生太厌倦了,或是说太厌恶了。

如果我们问一个学生:“你愿不愿意当博士?”十个中有九个都会做出肯定的答复,尽管有人会马上说自己可能不行,但这更证明他内心的向往。如果我们问一个学生:“你愿不愿意当博士,然后去死?”我想没有人会回答愿意,博士与生命比起来,生命更可贵。很不幸,中科院的博士生孟懿跳楼就是“读博士,然后死去”这样一个悲剧。其实在读书时选择死亡的何止孟懿一人,在大学、中学、小学都屡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只不过博士生坠楼自杀更显特别而已。

缺乏心灵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通病,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心灵教育缺失的必然结局是产生物化世界和功利世界。现代社会人总认为心灵是不真实不重要的,但心灵却给予了丰富世界无限的可能,像生命所给予宇宙的一样。雨果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心”,一点也不为过。

回头想想我们曾接受过的教育,我们的心灵从中得到了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又给予了孩子什么?我们关照过孩子的情感吗?我们是不是用了狭隘的分数观度量了孩子宽广的一生?我们关注过孩子的意志力和做事能力吗?我们是否仅仅满足了孩子单调的认知生活,而忽略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呢?他们是否拥有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呢?孩子的心灵,包括我们成人的心灵都需要滋养,不要忘记一切的创造和想象都是从心灵带出来,那不是做无数的试卷、回答无数的标准答案、一心一意向满分前进的人所能激发出来的。

心灵的第一问是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和温暖能够使生命充满意义。心灵是极其敏感的,只有真心的、平等的交流,才能唤起心灵深处的认同,而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绝不是空壳对空壳,麻将对麻将,钱眼对钱眼。钱理群老师认为大学阶段导师与学生间缺乏双向交流,我认为问题不仅在大学阶段,更在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因为这些阶段对人的心灵建构更具决定性的意义。

心灵交流是一颗丰富真实的心灵对另一颗丰富真实心灵的认同、示范和探讨,交流是人类改进自身的方式。

心灵的第二问是精神世界。它包括生命感、神圣感和崇高感,还有对世界和对人生的一种信念。我们还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疲于奔命,无法体会到自然与生命的深刻关系。“也不能全怪我们,我们太忙了。”有的人会这样说。但是,你在忙什么呢?中国古代教育中有“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今我们许多人没有了对生命的神圣感,失去了对大地和万物的神圣感,视生命如沙土。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许多现代人眼里,也许别人连刍狗也不如,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命感。如果教育中没有深刻的生命意识和神圣感,那人也不会产生崇高感。即使有,也只是浅薄的感觉,追星的满足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我们不仅需要较低级的物质满足,更应该追求高级的精神满足,而这唯有我们的心灵能够做到。

心灵的第三问是心灵的滋养。我们的古代教育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有“琴棋书画”;西方教育有“七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文法、修辞、逻辑),更有艺术教育。“琴棋书画”和“艺术教育”都是滋养孩子心灵最好的东西,都是看起来虚、用起来实的东西,它们直接灌注到人的心灵里。现代文明的病症之一就是过度依赖于物化的东西,以为它是恒古不变的,好度量、好操作、好遴选,而操作、遴选工作是谁在做呢?还不是人?这些度量、这种物化的“教”,方法很硬、很冷,而我们需要“暖”的方法。

现在许多孩子在学习各种艺术课程,但都在指法、画法、步法等“技”的方面转圈,都还没有从“技”到“艺”,即与人、与人生沟通。我们最终还是可怜地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谋口好饭吃,或贪求财富。这样的话,我们永远走不出迷茫不知人生的局面。

有句话说“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一点很重要。人的因素中可教育的部分并不是人的全部,但教育离开心灵教育则万万不能,这只会将我们带向教育的死胡同,我们需要心灵教育以软化我们坚硬的物质外壳。教育之计,育心为上。

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长久喧响

掩盖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

秋已来临

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这里借用海子的诗,但愿孟懿等憾亡者是“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能够以“血”代马,渡我过水。

*本文选自《为未来而教》 作者:李泽武,版权归原作者,感恩分享!

缺失心灵的教育,会让我们更物化,感受到的也是硬和冷,而在现今人工智能席卷而来的当下,如果我们的教育不突破纯粹坚硬的物质外壳,我们面临的是将会被机器取代的工作,人生也会更加荒芜和无意义。

通过本课程您将收获到:

1、深入了解孩子意识发展的本质规律及符合孩子发展的教学方法;

2、透析华德福教育背后的宇宙学、哲学、心理学基础;

3、学到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鲜活的例子;

4、打破看这本“天书”就想睡觉的困窘;深入学习鲁道夫·施泰纳关于教育的核心理念、对人的本质理解及其教学方法;

5、理解人的身体感官与世界的关系,学习到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6、以百年前从孩子出发的教育精神继续鼓舞自己前行!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504A1LB7W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