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禽类,在文化领域却拥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奥赛罗亲昵地称苔丝狄蒙娜为“乖乖鸡”(chuck);社会心理学中,形容严格等级关系时,会使用“啄序”(Pecking order)这一术语;针对年轻女性制作的电影,被称为小鸡电影(chick film);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鸡都与男性雄风画上等号;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司晨啼晓”的卯日星君,也有着公鸡的外表。
实际上,鸡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远比人们意识到的重要。目前,地球上鸡的数量超过200亿只。除了南极洲,这种飞不高、跑不快的生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繁衍生息。
在《鸡的社会史:从生物到产品的千年之路》一书中,英国作家萨莉·库尔撒德以幽默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与鸡跨越千年的爱恨纠葛。在这段与鸡同行的旅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从崇拜演化到征服、敬畏,而且人类的同理心和仁爱之心也日益广泛。
不平凡的恐龙后裔
鸡的故事开始于1.5亿年前。
一块被命名为“始祖鸟”的化石,补全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缺失的一环。从那时起,兽脚亚目恐龙获得了飞上天空的能力。在导致恐龙灭绝的灾难之后,大部分体型庞大的物种都消失了,但是一种杂食、小型、陆栖的鸟类却幸存下来,并迅速大量繁衍,补足了空缺的生态位。
2020年发现的“神奇鸡”化石证明了现代鸟类的陆栖习性;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喙的出现可能让鸡拥有杂食的能力。这些又尖又长的骨骼结构,让鸡的祖先能够从被烧毁的森林中找到种子。
近20年的研究表明,鸡的蛋白质序列是和恐龙最相近的,这种随处可见、四处啄食、刨土的普通禽类,摇身一变,成为人类研究大灭绝前的恐龙时代的珍贵资源。
……
获取完整内容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