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孩子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这事得从六亿年前说起

有趣的蒙特梭利老师

第63篇原创

Q:杰西妈妈,能不能告诉我孩子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A:要想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这事还真的从六亿年前开始解释

生物学家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大脑的构造与生理机能之前,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智。

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心理的所思所想,我们首先要从了解孩子的大脑发展开始。毕竟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难搞明白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位科学家能够完全的解读大脑的每一种机能。

但好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最聪明的人,正努力的把异常复杂晦涩深奥的医学及生物学问题,从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解读孩子的心智。

为了方便讲解大脑的构成我先去网上找了一张脑部构成图。

看不懂对吗?看不懂就对了!

哈哈哈,我也看不懂。

这是一颗21世纪现代人类的大脑,连大脑的命名都搞不明白,还想把这些复杂的部件之间如何传输信息最后从孩子的脑袋里输出成行为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在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孩子的脑袋里在想什么了吧?

复杂的搞不懂,我们就简单的开始吧。

六亿年前的大脑,可没这么复杂。

六亿年前的海绵,每天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呆着。

海绵:你以为我想呆着吗?因为我没有神经,没有神经就不能动,更别说是思考或者处理信息,只能呆着,到死,我多无聊你知道吗?

直到5.8亿年前,这种晶莹剔透现在水族馆里还很常见的叫水母的生物出现了。水母是第一个有神经元的生物,也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神经系统——一个神经网络。

自从第一只有了一个神经网络的水母开始,地球才第一次有生物发生了思考这件事情。

虽然水母只有一个神经网络,但是因为这个神经网络的存在,水母开始能够感知周围发生的事情,开始能从周围环境吸收信息,比如那里有食物,捕食者的位置在哪里。这些信息就像打电话一样,传递到了身体的不同位置,从而做出反应,主动出击或者逃避。

和每天只能呆着,什么都不能做的海绵相比,着实有了质的飞跃。

时间到了5.5亿年前,一种叫做扁形虫的生物出现了。这种扁形虫发现,如果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个“指挥者”,那么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于是,扁形虫就从之前网状分布的神经元系统,变成了以“指挥者”为中心任何信息收集到首先传递给“指挥在做出行动决策”,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雏形。

很快,扁形虫这种超酷的大脑神经系统被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纷纷效仿,地球上的生物开始有了大脑这种结构。

与此同时,生物的身体结构也越发的复杂和多样。

时间到了2.65亿年前,哺乳动物出现了。哺乳动物除了有心脏要跳动,有肺要呼吸,有消化系统要排便,还发展出了更高级的功能——情感。

于是,大脑指挥中心除了要处理过去的生存方面业务,现在还有负责喜怒哀乐,这把指挥中心的大哥累坏了,于是从之前唯一的总指挥又来了一个副指挥帮忙——世界上最早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处理日益陡增的新业务。

接下来的一亿年里,哺乳动物的机能发展越来越迅猛,总指挥和副指挥不得不换到一个专门的指挥中心处理日趋庞大的信息量。

到了8000万年前,开始有了第一个会上树的哺乳动物。大脑的故事发展到这里,应该能猜到后面发生了什么吧?

自从哺乳动物上树开始,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利用率。有一天最聪明的那个猴子生出来一个有新皮质(neocortex)大脑的婴儿,后来随着生物界演化产生了灵长类和大猿(great ape)及,这个婴儿的后代就成了最早期原始人(hominids)。

这个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会了使用工具。

这个人不仅学会了捕猎,还学会了穿衣服,使用火焰,和制造狩猎长矛。

从这个人开始,大脑真正的学会了“思考”。

它把每一个人类的头部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外界的小小世界,使得人类能够思考复杂的想法,能够通过决策来推导,能够制定长期规划。

了解了大脑六亿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大脑到底是如何分工运作控制。

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我们都能够理解它,那它也会太简单,使得我们没有足够的脑力来做到这件事。

--------神经科学家Moran Cerf

为了方便理解,神经科学家Paul MacLean做了一个简单的图,也就是现在常用的大脑三元件的理论。

早期教育,尤其是出生的第一年,对于促进孩子的脑部发育尤其重要。

在19世纪后期,意大利医生Camillo Golgi最早发现了神经元。

神经元的种类繁多,科学家发现大脑正是通过这些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来实现纤细的存储和传递。神经元之间的交流以光速全脑,可以把这种传递想想为在朋友圈上发布了一条信息,第一时间所有人都能知道你要发布的信息,别人也能及时看到其他人对这条信息的回复。

每一个大脑,都由无数的神经元与传输系统构成。树突负责接收信息,轴突负责将信息传递出去。

神经元对于自身的化学、结构、甚至功能的改变,使得脑内的神经网络能不断针对外部世界优化自己,这叫作神经可塑性。婴儿的脑的神经可塑性最强。

这种神经可塑性从怀孕阶段就开始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婴儿诞生的时候,它的脑并不知道自己要变成一个擅长冷兵器作战的中世纪勇士,或是一个擅长拨弦琴的十七世纪音乐家,还是一个需要存储和整理大量信息并且掌握复杂社会构建的现代知识分子。但是一个婴儿的脑已经为所有的可能性做好了准备。

生命的头三年之所以对一生的影响最大,是因为随着婴儿脑部髓鞘化的发展才开启了自动化运动的过程。

这里涉及到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重点

髓鞘化

自动化

当一个婴儿一次又一次跌倒,爬起走路的过程,就是脑部髓鞘化的过程,最终使得走路变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即不在需要意识参与也能够完成,这样将大大提高大脑处理问题的效率。

髓鞘指的就是右图中包裹在轴突上类似圆柱体的部分,是一种脂肪物质,作用是保护轴突,以免受到来自闹中其他部分的干扰。髓鞘化技能提高信息的传到速度,又能固化成永久的意识或者潜意识,因此,一个动作髓鞘化的过程,也就是自动化行为的开始。

大脑内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来组成这个难以想象的复杂网络,并且不断的变化。

比如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还很容易跌倒,很不熟练,刚能走路的前几天都会不断的跌倒。这是因为一开始学会新技能的是神经元之间化学物质的浓度的调整。

重复的练习能不断的调整这些化学物质,但是第二天,当这些化学物质回归原来样子的时候,这些进步就消失了。

但是如果孩子持续练习走路,大脑就会告诉自己“这是我想要一直存在的一个东西”,然后脑就会在结构上改变神经网络,使得这些技能能能够长久存在。

婴儿是神经可塑性的巨星,因为相比较成人以后,许多不经常使用的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将大大减弱。大脑的神经元与身体的各项机能相连接,因此在生命的头三年大量的感官活动,大肌肉运动,精细运动的发展,都会为宝宝发展出一个更聪明的大脑有极大的帮助。

大脑的神经元与身体的各项机能相连接,因此在生命的头三年大量的感官活动,大肌肉运动,精细运动的发展,都会为宝宝发展出一个更聪明的大脑有极大的帮助。

作为双职工的家庭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想培养一个左右脑均衡发展的孩子但又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这个问题如何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下篇文章中将做更详细的解答。

如果还有疑问和心得分享,欢迎添加下面二维码进入我的知识星球交流互动

苹果用户打赏请长按下面二维码,

为持续原创助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512G1U1EN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