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凌宗伟:欠学的太多,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也学不了

【异史氏曰】读威廉·弗利特纳的《普通教育学》,不知道何为“精神科学”,问了几个AI,整理了一下:

“精神科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最初用于区分精神学科与神学。在19世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强调人性、社会制度和高级文化构成一个独立的自主王国。到了20世纪,随着对自然和精神研究方法的分歧,精神科学逐渐被定义为研究人类主观领域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

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明显的区别。自然科学关注物质世界,而精神科学则专注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然而,两者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互影响。例如,心理学作为精神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吸收了神经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最新成果,以追求知识的整合和统一性。狄尔泰(Wilhelm Dilthey)首次提出“精神科学”这一术语,并将其视为研究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文化内容。他认为,精神科学是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在体验和同情来把握精神现象。

狄尔泰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因此它属于精神科学的范畴。这种观点强调教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采用理解的方法来探索教育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精神科学教育学主张采用“理解+解释”的方法,反对经验主义教育学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它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爱恋”关系,认为教育是一种情感性的互动。此外,该学派还关注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精神科学强调理解与整体性,这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例如,通过精神科学训练,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此外,精神科学还强调情感管理、课堂参与等教学技巧,以促进学生的学术成长和心理健康。

在实践层面,精神科学教育学提倡结合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按照诺尔的理解,770-1830年是德意志精神的寻求和建立时期,但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精神开始堕落,从而激发了19世纪末复兴德意志精神的青年运动和改革教育学运动,其结果就是富有德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学即精神科学教育学(也被称为文化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诺尔的学生弗利特纳基于其时代的生命体验和理解,建构了一个不同于赫尔巴特启蒙教育学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经典——《普通教育学》,从而解决了其所关注的如何把习得和传授德意志精神的过程变成主体教化的过程这一核心问题,建构了以生命和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体现了精神科学教育学的最高水平,并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构成了德国教育学“启蒙”和“文化”的双峰传统,一个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明朗,另一个体现了德国教育学的深邃。

欠学的太多,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也学不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mP_ORGe33RPS25nuoRYtf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