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儿童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通过对儿童研究的历史脉络进行理论溯源与文献梳理,探讨了媒介转向对儿童研究的影响,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儿童研究的新问题域与方法路径。
一、引言:数字化情境下的儿童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儿童正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卷入数字化与媒介化的社会场景。《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7.2%。儿童通过多模态的媒介使用,留下了独特的数字童年印记。他们既是媒介呈现的对象,也是媒介场域中富有创造力的实践主体。在媒介技术的演变中,儿童与媒介的关系从单一的再现与反映走向主体性的使用与互型。
二、儿童研究的学理脉络
儿童研究的学术开场可以追溯至1895年出版的《童年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儿童研究逐步走入学术视野。研究内容主要关注童年、儿童本身以及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三大主题。研究方式上,儿童研究主要形成发展心理学路径、社会学路径和人类学路径三条经典路径。
20世纪90年代,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范式形成,提出童年应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建构来探讨,儿童是社会领域内活动的能动主体。新童年社会学引入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情感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等新兴理论视角,拓宽了研究的理论视野。
三、儿童研究的转向:“媒介—儿童”研究的三种话语
在新童年社会学研究中,媒介转向是一条暗线,形成了“媒介—儿童”研究的三种话语:
“娱乐至死”话语:认为电子媒介的泛娱乐化对儿童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儿童缺少自省和深度思考的空间。
“学习型社会”话语:将ICT技术视作促进知识生产革新的有力手段,认为儿童能够把握新技术的复杂性,获益于在线学习。
“复杂社会”话语:尝试中和前两种话语的极端观点,认为媒介的不同属性与特征反映了外部社会的复杂性,儿童的媒介素养研究应更为立体。
四、媒介何为:数字化时代儿童研究的问题域与方法路径
在数字化时代,媒介在儿童研究中扮演了三种角色:
媒介作为实践场域:媒介扩展了儿童的可知视域与实践范围,成为儿童研究的重要田野。儿童在媒介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能动性与文化创造力。
媒介作为行动者:媒介与儿童一起参与社会行动,成为研究中的重要行动者。媒介的物质性研究取向拓宽了儿童研究的视野。
媒介作为研究方法:媒介催生了许多基于媒介的研究方法,如视频观察法、视觉民族志等,这些方法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倾听儿童的声音。
五、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儿童研究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亟需关注媒介技术变革下儿童的处境与位置。研究者应从儿童本位出发,寻找儿童研究的“媒介入射角”,探索更综合的研究视角和更持续、更系统的合作形式,以提高专业反身性,批判性地延续儿童研究的学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