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新闻晚会回顾|数字拟态环境,此心谁主沉浮

11月1日晚,第164期新闻晚会“是谁在emo:数字时代的钝感与共情”, 以嘉宾主讲、师生共同探讨的讲座形式,在新闻学院屠海鸣图书馆一楼创新展示体验馆顺利举行。本次新闻晚会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田浩老师,从“逆向考研”“gap year”等近期热门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的情绪激荡切入,与同学们就emo情绪在数字媒介的传播问题展开讨论。

田浩老师开门见山,首先介绍学界研究emo的原因。数字媒体平台上富含情感色彩的话语日渐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支配着人们的信息接受与表达实践,这构成了数字媒体文化研究的“情感转向”,emo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接着,田老师又从“文化研究”和“数字媒体文化研究”的角度,递进分析了研究emo的意义和价值。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研究,从日常的“指意实践”视角见社会之大。而浸染在数字媒体生态之中的广大人群,所言所行皆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与宏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产生关联。具有强塑造力的数字媒体,自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那么,emo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定义?

作为emotional的缩写,emo常被用以描述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出现的情绪化时刻,尤其是负面情绪。情绪的由头多种多样、因时因人而异,但毫无疑问都与用户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有关。“emo”之名何来,如何被激发又如何得到表达,这些问题勾连起接下来对数字媒体文化领域内诸多问题的探讨。

为更好地讲解emo,田老师引入了“情感研究”这一概念。不同于文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更倾向于将“emotion”视作一种显见的要素对象加以考察,认为情感作为一种复杂的集合,始终在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之间被构建。由此言之,emo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种负面情感的集合,或一种情感状态。

这样一个形式简单的英文单词,恰胜在内涵模糊且富有包容度。这解释了“为什么是emo”,以及emo何以能在不同媒介形态、不同平台间渗透传播。

要想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理解emo,首先需要了解情感的激发及其相关知识。数字时代的新闻叙事对“情感路线”青睐尤甚,利用宏大事件和具体个人经历结合的讲述,缩短情感距离,也就是增加用户所感知的新闻与自身生活在情感维度上的相似程度。而且,相比正面情绪,愤怒等负面情绪往往会获得更迅速的传播。

紧接着,田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社交媒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吗?”这一问题。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可见性”和推荐算法,使用户能够生产出一种“新的情感文化”,且这种情绪化表达是由生产机构与用户的接受偏好共同决定的。另一方面,频繁的“共情”仍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户的情感疲劳,进而激发一系列的信息回避行为。

继续沿着情感的角度由内向外,田老师对情感的表达做了阐释。用户的情感表达,不仅呼应日常生活语境的主要特征,最终还有着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明确意图。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emo视作一种“话语”,探究用户使用这种话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基于以上对emo的基本分析,田老师将同学们带到更宏观的文化圈层进行思考。借助不同形式的互联网迷因,各种面向的社会文化得以在虚拟世界中不断自我复制和变异。我们所谓“梗”的可玩性,很大程度便来自于自身表达的多义性,当玩梗不再追求意义的准确,而是寻求情感的共鸣时,群体认同的快感也带来了排他。数字媒体文化领域内的emo,就是一种在这样的总体文化生态中构建文化、追寻意义的过程。

眼下,“网抑云”患者们被“圈外用户”群嘲无病呻吟,那么,今天emo的个体是否也会在某一天被视作不可理解的对象呢?作为一种迷因的emo,在创造出群体性的“梗文化”后,是否会带来一种新的情感联结方式或社会交往方式?从“网抑云”到“emo”,又无论未来这“话术”如何变化,田老师认为,其背后所反映的个体生命状态与社会风貌,当是我们始终关注的核心。

借由哲学和社会学视角的引入,田老师围绕emo作了小结性的独家解读。一方面,如果将emo作为“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之与“躺平文化”勾连起来,那么各种脱离主流视线的emo表达,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个体寻求日常生活意义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的复杂性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结构的细腻纹理,不是一句“我emo了”可以概括的。另一方面,当我们诸多细腻的情感被emo这样的流行语代表与规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重新获得表达自身精神的能力。只有在这个维度上,“我emo,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才能够成立。

最后,田老师点题

“何为钝感,如何共情”

。在社会事件之中,人一般天然感受到与他人相似的恐惧、愤怒与悲伤,快乐、激动与欣喜。然而,过度的卷入会让人产生情感疲劳,趋于钝感。针对此,田老师给出了一些在网上如何告别emo、健康快乐冲浪的小建议。比如不用实时关注社会事件的发展,对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有明确的反思与认知,合理分配注意力,让自己的生活具有丰富的新闻套餐,或转移注意力到那些有助于改善情绪的外部事物上。

主讲结束后,田浩老师在聚拢的同学中间

继续答疑解惑,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会后合影

至此,第164届新闻晚会带着思辨的余韵圆满落幕。

供稿 | 学术部

编辑 | 彭馨然

审核 | 何敏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116A090IX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