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Facebook CTO 麦克·施罗普弗:技术无需为平台内容负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山頂凍人

过去一两周,虽然扎克伯格在欧洲议会上演“机器人”式“木然脸”质询,遭遇了大规模抗议,不过,作为Facebook励志代言人的COO雪莉·桑德伯格,以及CTO麦克·施罗普弗,分别在公开演讲里道歉。麦克·施罗普弗还做了一个超出预期的表态:“技术无需为平台内容负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到底是科技巨头的彻底转身,还是应对GDPR的妥协呢?反正,猿大人觉得,国内平台企业可能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局……

平台到底该不该对内容负责?

“我们没有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防范失误上。事后看来,问题似乎总是显而易见的。”这句话,显然是facebook核心话术,从扎克伯格,到雪莉·桑德伯格,都将这句话当成了核心,并以此来规避各界舆论对于facebook管理层责任的逼问。

在隐私泄露、用户观点被定向操控的问题面前,这个辩解显得苍白无力,雪莉·桑德伯格和麦克·施罗普弗很清楚这点,所以,他们将重点放在了facebook是如何用人工智能来检测不良行为的细节,同时也讨论了如何改变企业文化,以避免这些问题在未来重演。

当然,说了那么多,总结下来,表态是这样的:

施罗普弗说:“在过去六个月,我们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超出我的想象,这是10年来我所经历过的最大一次文化转变。”

桑德伯格说:“我们正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采取行动,我们在此问题上一直非常谦卑。”

呃(⊙o⊙)…好吧,猿大人读书少,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大家信了就行。问题是,美国人和欧洲人大概没那么好忽悠,所以,施罗普弗不得不公开表态:“技术无需为平台内容负责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话里之意有两点:

1.即使平台要对内容负责,那也不能往过去追溯!

2.即使平台要对内容负责,也不会是人工来做,应该技术来做。

其实,社交平台用户内容只是表层。在此之上,还有更多的,比如媒体平台上的图文、视频内容,打车平台里的约车服务,O2O平台里的购物、外卖服务,电商平台上的商品服务等等。从最早淘宝的假货问题,到最近滴滴司机杀人案件中,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每次都能撕裂舆论。

滴滴的事情,交通部发了个文,要求平台负责,滴滴也称自己会负责。可是其他的呢?同样没有答案。

反正,每次出事了,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可以这么说:我们没责任,将会用技术解决问题……

技术能否解决审核问题?

那么,技术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猿大人是不信的。从并购youtbube开始,谷歌就在努力了,宣扬自己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能力,可是最后还是得靠人工去审核网友上传的内容。

2017年,《纽约时报》写了一篇深度文章,暗访了youtube的内容审核员:近五万名三四五线城市人口,以兼职或者外派(谷歌与众多公司签署了劳务外派合同)形式,每天要审核60多万个小时的UGC内容,这些人工资不高、没有相应的保障、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是不是很熟悉?人工智能,都是人工在背后的智能。

youtube每天产生60多万个小时的UGC内容,其中,大量UGC内容涉黄、涉爆,或者侵犯版权,违反伦理、道德,或者无法区分是否适合儿童(前段时间,国内视频网站大量存在的“黑化漫画”就是此类),乃至只是令用户不适,都会导致大量用户投诉。

一开始,谷歌宣称可以用技术解决,包括图像识别、视频鉴别。当然,失败了,比如说:黑漫,内容基本跟动漫一样,可能就是加进了一些色情、凶杀画面。大量用户投诉得不到解决,最后舆论和用户,开始质疑youtube广告投放者。受此影响,宝洁、百事等广告主,公开声明,如果谷歌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他们将不会继续投放广告。

所以,谷歌不得不偷偷雇佣大量底层劳动力替他们审片,为了提高劳动效率,甚至规定了他们单位时间审片时长:这完全就是工厂的翻版,有违高科技公司形象。

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视频只能一帧一帧去看啊,哪怕一条30秒正常的视频,里面有几秒钟露出了XX部位,不是人工的话,很难鉴别出来,更别提价值观导向、飞动的字幕之类的问题……到了图文资讯层面,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定向的虚假消息,在针对性人群中发布,技术更解决不了。

举个例子,《纽约时报》调查称,美国大选期间,不少中部地区小教区的牧师(相当于社区KOL)在facebook上向自己教区的信众发布消息称:“特朗普是虔诚的基督徒、教皇表示支持特朗普……”这显然是假新闻,然而这不是新闻,别说让人工智能去检查是否造假了,你连辟谣都无从说起,希拉里团队,总不可能对CNN说:“特朗普放假消息,教皇根本没说过支持他……”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一则Facebook广告的样例

希拉里被说成是撒旦,而特朗普被美化成上帝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特朗普会当选,其实答案极其简单:互联网就是真实世界了。

互联网越来越像真实世界

所以大家就受不了

一直以来,由于信息传播手段限制,信息的传递上,存在社群、阶层区隔、切割,各个阶层的话语权也非常不一致。比如说,在电视媒体上侃侃而谈的,一定是形象到位、谈吐儒雅的才行,因为把关电视的,是这样一群人;平面媒体上,文字得好;广播里,声音得好……

互联网刚诞生时,技术门槛和把关者,同样如此,哪怕在博客时代,没有三两三,哪敢上梁山?写文章总得有个逻辑、有个观点、有个旁征博引吧,不然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那时候,大家感觉,平台彰显了自由、给了大家更多展露自己的机会。

多么可惜,怀念 Old Good Times!

智能手机时代,一切都变了,从微博开始,几个字才是王道,说话可以不要逻辑,明星的一句早安,会有数百万粉丝为之疯狂……到了直播、短视频时代,这种颠覆就更加明显了:直播吃饭,直播唱歌、跳个小舞蹈等等,或者录个30秒短视频。

那些对文字、对视频、对图像心存敬畏的人,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怎么了?咪蒙一篇东拼西凑的鸡汤,XX公号一篇洗稿文,快手上面一个乡下老农民吃虫子,抖音上面一个小姑娘歪歪扭扭30秒,千万点击……

我,辛辛苦苦从策划到拍摄,花了半个月功夫,搞了一条深度调查,300点击,其中250,还是我爸妈、哥儿们朋友不忍心,看不下去,朋友圈转发、群里推送带来的……

这很不公平?一点也不,可这就是现实世界:如果世界存在阶层区隔,那么,权力、财富、知识阶层(或者自认自己已经进入这几个阶层)的人,必然会认为,自己的话语权更大,因为自己更聪明、掌握更多资源、可以调配更多财富……

在《圣经》里面,这就是马太效应。可是,互联网打破了这一切。从最初诞生“身份匿名”这个原点,就决定了,互联网上面难以践行这种阶层区隔。基于此,互联网公司在构建商业模式的时候,也就难以考虑更多身份差异的问题,而是依靠数量定胜负。

一夜之间,所有公司突然发现,人越多越值钱,那还不简单,免费模式拉人进来,烧钱搞平台,反正单个用户价值一样,越快速席卷了几十亿人,估值就越高!大家加油!本来有身份优越感的人突然发现:世界TM变了。

可是,这才是真实世界啊,哪怕在毛主席那个年代,主席说个东西,也不可能大家都看;八个样板戏的影响力,也只限于领导目力所及的地方,到了村里,该唱“花儿”、“女驸马”的,还是会照唱;你天天放新闻联播,我们还是得看中国香港武打片……

互联网不过是把水面以下的冰山拉出来了,大家就受不了了。

互联网平台需要解决的

其实是常识的问题

将目前平台面临的问题,归结到二次元文化、小众文化崛起之类的,显然讨论错了方向。就像讨论“房产泡沫破了,中国经济倒退十年”一样,倒退的前提,是你真的前进到了那个地步,问题是,你根本就没有进过去,你的生产力、劳动价值、产业链地位,达不到那个位置,之所以有错觉,是因为印钱+概念搞的,现在要你正视现实,你受不了了,这能成立吗?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那些东西不应该存在,而在于是否应该有一个普世的常识,比如,不能违法,不能撒谎、欺骗,不能宣扬暴力,不能宣扬色情、毒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讨论各个阶层应该占据多少话语权的问题,商业的东西就应该回归商业:

不同用户价值不同,服务和价格就该差异化,这是现实,不要觉得很残忍、不公平、不够社会主义,这才是现实,全盘免费、圈用户量、搞所谓的全球化,才是最大的谎言。

打着非商业旗号(例如自由、民权之类的),搞用户无限量(很像群众运动)、服务无边界、责任有限度,进而收智商税(例如拿用户数据、隐私变现),最终会导致自噬。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

地 产

科 技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531B0ZNU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