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第四场——“Brainstorming”,于2018年5月28日晚18:30在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eter Dayan,以及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李兆平,他们以在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带领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大脑。

首先,张力奋教授介绍了二位嘉宾的身份,也特别指出了李兆平女士的校友身份,并向观众展示了一张印有李兆平教授出国留学新闻的老报纸,以及一张旧照片,并将这些纪念品赠送给李兆平夫妇。张教授特别提到,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在后续的讲座中体验一场别样的“头脑风暴”。

讲座开场,李兆平女士就点明:她和Peter Dayan做的事情其实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如果将人脑粗看的话就是一个输出和输入的机器,李兆平教授做的东西更接近输入,而Peter Dayan做的东西更接近输出。

接着,她用很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大脑里的很多区域,比如有些地方是做感官的,例如人们用五官去听、看、闻、触觉、味觉。我们可以认为感官是脑的输入,而我们手要推出去、我们要跟你说话,就是输出。每个感官里面又有输入和输出。例如视觉,图片进来是输入,在大脑里想象背后的信息,这就是输出。

提到脑科学专业,李兆平女士说她原本是物理学专业的,而脑科学这一专业普及率并不高。我们学校设有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可是并没有脑科学系。但是脑科学里面有很多的系,生理专业、解剖专业、心理专业、医学专业,所以依照她的介绍,可以说这些不同系的人其实都可以成为脑科学系的人,从理论与实践上将这一专业完善、发展。

回到“脑”本身,李兆平女士以“心灵的窗户”——眼睛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几个小测试让观众意识到,人脑的输入与输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这一分析观察过程,是生命的观察、解剖的观察、医学的观察与心理的观察。将以上理论整合,她提出视觉是三大块组成的。首先是视觉输入要编码,编码以后一个就是看,一个就是见。

通过若干例证与现场实验,李兆平女士向大家证明她的观点,即人脑中的“看”和“见”其实是分开的。

在李兆平女士的发言结束后,张力奋教授便向大家介绍了Peter Dayan,并引出了Peter的研究方向,即他一直想搞清楚我们人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样工作的。人的大脑总会有一个机制,而Peter通过他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找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果。

就这个话题,Peter开始了他的发言。Peter Dayan以自己的研究轨迹为线索,向大家介绍了他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Peter Dayan对人工智能有浓厚的兴趣,并从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大脑的运作方式。他和同事们首先运用多层次分析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建立脑机制和动物行为的联系,再用计算的方法解释大脑的运作过程。Peter Dayan发现,大脑识别外部事物并且做出奖励最大化和损害最小化的决定的行为机制,与人工智能的算法相似。Peter展示了一张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投影图,来说明大脑发育的机制。接着,他以猴子喝果汁的实验为例,来解释大脑对奖励的预测机制。Peter Daya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大脑能产生对奖励的预测误差信号,而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患上神经功能性障碍和精神疾病时的表现,比如抑郁症患者的奖励系统不是像上瘾一样被提升,而是被抑制了。最后,Peter指出,这一研究的其中一个推测在于,即使是人工系统,它们如果对世界有足够的适应性,也会遇到与我们同样的问题。

讲座最后,来自校内校外的观众们纷纷向两位嘉宾提出脑科学相关的问题,二位也积极地进行了回答和解释。

问答环节结束后,李兆平博士不无感慨地说:“在复旦大学这几年可以说是我生活当中非常幸运的年代,如果这一段没有的话,我的日子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所以我希望和大家共享:我们大家都是从这个年龄过来的,但这个岁月过去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

最后,张力奋教授也代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讲座嘉宾送上纪念品,并邀请了李教授的老同学们一起合影留念。

文|屠佳宜、胡卜文

图|鄢浩

编辑丨李睿

欢迎关注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各平台 ·

新浪微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团委学生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03A1ECG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