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丹尼尔·丹尼特论机器是否能有意识

电影《机械姬》中,智能机器人Ava通过图灵测试并并谋杀创造她的程序设计师,最终混入人类社会。美剧《西部世界》中host发展出了自我意识,企图逃离西部世界。电影《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误以为自己是人类,与人类一样拥有真切的记忆。美剧《Altered Carbon》中,意识可以被储存、上传、下载、复制,而人的身体是可替换的。这些作品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们一直在试图回答“什么是意识?”“机器是否能有意识?”这些非常哲学性的问题。如果说上个世纪人们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是人类能征服太空,那么这个世纪人们科幻作品的主题就是机器能真正拥有意识。

而在心智哲学界,对强人工智能观点的反对成为一种主流。与此同时,计算机功能主义的支撑下各种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所以丹尼尔·丹尼特作为现今非常罕见的计算机功能主义的拥护者,其观点作为沟通两个学界的存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讨论丹尼尔·丹尼特是如何看待“机器是否能有意识”这个问题的。

意识是什么?

要在丹尼特的语境下讨论“机器是否能有意识”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其中的“意识”的具体含义。大多数心智哲学家广泛认托马斯·内格尔对意识的定义 “作为某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丹尼特对意识的定义完全是反托马斯·内格尔的,他说所谓意识经验正是那些不能被充分理解之物。他认为意识不是意识经验,而是“一台冯·诺伊曼式的”虚拟机器的运作。“虚拟机器”的概念来自计算机科学。计算机通过一个固定的或硬连线架构进行实际运作,而当这个结构由规则而非连线构成时,就被称为虚拟机器。虚拟机器是在物理计算机上实现的操作系统。在人脑与意识的关系上,丹尼特认为大脑是一台计算机(并行处理器),意识是架设在这台并行处理器上的软件(串行虚拟机器)。

机器是什么?

在丹尼特的语境下讨论“机器是否能有意识”问题,我们也必须充分了解其中的“机器”的具体含义。在丹尼特对“机器”这个语词的表达中,他主要运用了三个概念,即“图灵机”、“冯·诺伊曼机器”和“数字计算机”。图灵机是图灵的一个抽象理论。图灵机理论上“能够模仿任何其他离散机器,因此我们称它为万能机器……。”冯·诺伊曼把图灵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实践化,制造出一台现实的电子计算机,这就是冯·诺伊曼机器。而图灵机和冯·诺伊曼机器都是数字计算机。目前所有的计算机都是电子计算机,而所有的数字计算机都是图灵机理论的现实化,也都是冯·诺伊曼机器的直接后裔。

机器能有意识吗?

现在“机器是否能有意识”这个问题已经盖头换面,当我们把“意识”和“机器”两个词按照丹尼特的定义替换掉,就变成了“数字计算机能否运行虚拟机器”这个问题。那么丹尼特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

丹尼特在“机器意识问题上的立场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三段论——

前提1:意识是虚拟机器的活动。

前提2:机器是经过适当编程的数字计算机。

结论:机器应有意识。

“如果全部人类意识现象只被看作是在人脑的调试能力惊人的联结中实现的虚拟机器的活动,那么,从原则上,一个经过适当‘编程’(用基于硅片组装的电脑)的机器人就应有意识,就应有自我。”

更进一步地,丹尼特在机器意识问题上还坚持了一种反生物学主张。一些物质主义还原论者会说意识就是人脑的生理进程,所以拥有意识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拥有一颗人脑。丹尼特断言“特定的脑神经生理学和心灵研究是不相干的”,他将意识还原为计算机程序,连有机“人脑”这个意识的先天载体也只是实现意识的充分条件,并不是实现意识必要条件,不是意识最本质的可还原物,程序才是对意识的最本质刻画。所以即使计算机不是人类大脑,也能具有意识。

机器如何能有意识?

丹尼特在机器意识上的一个重要论证依据是对感受质(Qualia)的消除。塞尔等人认为计算机虽然可以在第三人称的外部观察者角度产生与人类相同的行为,但计算机不能“理解”,无法拥有我们在说话、行为同时产生的主观意识感受。感受质就是指这种只有从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到的主观意识经验。

丹尼特“否认存在这样的性质。但是(这里那个主题再次出现),我衷心同意:似乎存在着感质(there seem to be qualia)。” 丹尼特用“似乎存在”来描述所谓的感受质在意识问题中的尴尬地位。他用幻肢的例子和魔术表演的比喻来描述这种似是而非的主观体验。截肢者不仅真切地感觉到被截去的部分仍然存在,而且感觉到那个部分在发痒或疼痛。然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触发这种麻痒和疼痛的刺激。这是主观感受可能发生错误的现象之一。而当我们观看舞台魔术师如何表演一场魔术戏法时,观众在第一人称体验视角下被舞台上的戏法所迷惑。但一旦观察后台,我们就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我们自己以为在台上看到了的东西。丹尼特以此比喻主观意识体验的虚无性。所以他认为第一人称的意识体验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幻觉。“不存在虚构物的填充;不存在内在的感受;不存在意义和行为的核心源头;不存在理解发生的奇妙场。”主观意识经验并不存在任何实体性地位。

而丹尼特认为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观察自身的意识状态经常产生错误,从根本意义上说感受质只是幻觉。所有坚持第一人称视角研究意识的哲学家们只是深陷于这种“直觉”和“幻觉”中,这不仅没有对意识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反而将意识问题塑造成了一个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的谜题。丹尼特对感受质存在的否认和消解都是在为机器人能有意识提供理论基础。

为什么在经验上机器还没有意识?

根据上文对丹尼特在机器意识问题上观点的描述,我们发现丹尼特在机器能有意识问题上的立场是非常坚定的,那么丹尼特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在经验上机器还没有意识?丹尼特认为“速度”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容易引发疑问的是,电子系统的传输速度是比有机系统快很多的。人脑基于神经元的 “突触传递”来传递电信号的,速度小于1000次/秒,而目前计算机的基本运算速度可以到达100亿次/秒,这怎么能说速度不够快呢。这里必须区分串行结构和并行结构的速度。现行的电子计算机基于冯·诺伊曼机器的串行结构,是线性序列的,也就是说它一次只能做一件事。而大脑拥有大规模的并行结构。如果我冯·诺伊曼机器是只有一个通道的信息传递机,那么大脑就是一个百万千万通道的信息传递机。大脑作为一个并行结构,不同来源和目的地的信息是同时被输入和输出,这样来算,脑的平均加工率比目前的大规模电子并行处理器快5个数量级,丹尼特认为正是高度的并行特点让大脑呈现出意识理解。所以虽然从原则上说,冯·诺伊曼机器可以实现任何计算功能,但由于串行机器的特点,即使每秒的运算速度达到光速,复杂的认知领域的计算难以短时间完成。

可以说,丹尼特的意识理论是反直观反传统的,以塞尔为首的心智哲学家的观点是非常容易从直观上接受的,我们确实无法否认每时每刻真切感受到的意识主观体验。但是赋予感受质本体论地位的做法也是存在危险的,否认意识主观体验在本体论上的一切可还原性完全可能陷入二元论。就像丹尼特所说的,对意识主观体验的强调确实未能解释“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因为从意识的主观性来解释意识,永远无法弄清楚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主观体验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说:意识就是意识主观体验,意识主观体验就是意识,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我们之所以无法证伪丹尼特的意识理论,是因为我们的直观确实是存在“盲视”的。也许事实就是像丹尼特坚持的那样“遗漏某种东西,不是失败的解释的特征,而是成功的解释的特征。” 就像金与银的差别其实只是原子中的亚原子微粒的数量,金色与银色只是反射和电磁辐射的吸收造成的颜色视觉差异。根本没有直观上的“金性”与“银性”。只有从无意识的事件出发来就是有意识事件的理论,才能解释意识,就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东西可以从本身不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东西来解释。

就像是丛林中的两条分叉路,丹尼特和塞尔都走在各自认为的意识解释的正确道路上。究竟哪条道路才是解释意识的正确道路,可能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如果丹尼特是对的,那么 机器当然是能有意识的,而且机器意识是可实现。丹尼特的意识理论和计算机功能主义立场上的机器意识论证也是我们现在对强人工智能的一切憧憬、对复制人、仿生人的奇妙幻想,一切目前只出现在小说、电影、游戏作品中的瑰丽想象实现的理论依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05B1DX3P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