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中年学术危机:油腻男折射在学术的一面

也谈《中年学术危机 》

科学网肖建华老师的

《中年学术危机》

,引起了科学网很好的共鸣,截止到目前,已经有接近15000次的点击量。

中年几乎是令人羡慕的年龄段,但又是多事之秋、内外交困的年龄段。

去年火了一把的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其实已经说了这个现象。

对于学术而言,肖老师的中年学术危机也是肥腻男在学术折射的一面罢了。

而我在博客《科研疲劳感与科研寿命》也谈到我国科研人员未老先衰的科研寿命短的现象(当然,不仅仅在科研学术界,包括其他行业),实质上也是很大的科研资源浪费。

肖老师在其博文中,除了阐述到中年学术危机的难以避免,也谈到了关于如何避免中年学术危机的几条途径(但感觉还是不能够完全解决中年学术危机):

克服中年学术危机的基本原则是:

1)(经济)生活上满足略低于环境的平均水平;

2)保持对理论(尤其是未把握理论)的学习(研究)热情;

3)对文献上的非理想“实验”事实持批判态度;

4)维持长期不断的持续学术思考。

当然,作为中年人,博士一毕业我就已经42周岁了,中年人的困惑我自然亲历知晓。

这犹如爬山,才刚刚到达山脚,就已经气喘吁吁了。

但自己非常羡慕那些即使到了老年,仍然对于科研、科学充满热情,充满好奇的科学家。

科学研究对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能够激发生命活力的工具和手段。

科研已经深深嵌入到他们的生命和灵魂之中,从而成为其生命血液流动的一部分。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可异议的,如果能够变为精神的一部分,从而就可以和生命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就如我们喜欢看电影,喜欢看书,出去旅游,没有什么区别。

但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那样?

这是中年学术危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许,那些能够成功克服中年危机的佼佼者,正是我们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通过学习他们,有助于我们顺利度过中年学术危机(当然,这儿不是指科研成就。科研成就有大有小,犹如登峰者一辈子攀登珠峰,但未必人人能够最终登顶。攀登珠峰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远远大于能够登顶本身)。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院士,甚至到了80多岁,他们仍然精神烁烁。对于他们,显然科研本身激发了自身的活力,学术反过来增强了其生命力量。

再比如,很多国外的科学家,70多岁了,仍然可以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附图:互联网之父,图灵奖得主 Vint Cerf ,1943年生人,已经75周岁了。他在中国图灵大会(上海)ACM TURC 2018,不仅仅做了主题报告,还在登飞机前,专门到会议现场聆听人工智能大牛(老师)Michael I. Jordan的人工智能前沿报告。这是听完报告后,急匆匆赶往机场的镜头。

由此想到的,科学网那些顺利度过中年学术危机的学者,不妨专门写些博客,介绍一下自己成功的一些经验教训。如果这样做的话,倒是贡献给年轻学者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更多阅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06A1ZD5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