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保险企业IT架构转型系列(一):烟囱式保险系统

什么是烟囱式系统

烟囱系统是指一种由相互关联的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其中单个元素无法区分、升级或重构。烟囱系统会一直维持存在,直到有新的系统将其完全取代。[百度百科]

企业发展过程中,刚开始都是以独立的业务为切入点进入市场,形成地位以后,为了扩大规模,开始涉及其他潜力业务。为了不影响原有业务发展,IT系统是独立建设的。

这些系统有典型的“烟囱式”结构,每个系统都是一个垂直的体系,有自己的服务器等IT设备,独立的管理工具和数据库。不同的系统不能共享资源,不能相互访问,每个系统都是一个资源孤岛和信息孤岛。

这些系统在业务架构、流程、规则上基本都是独立的,大部分系统都包含类似的基础支撑功能,对于支持相似业务的系统,可能大部分业务功能都是相似的。

烟囱式架构的弊端

很多企业的IT系统都是烟囱式,这种模式有很多弊端。

重复建设和重复维护。重复功能建设不仅消耗的是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时间!建设后要持续运维,重复建设导致重复运维,增加运维成本。甚至,重复建设的系统或功能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体系,还需要储备不同技术体系的支持人员。

系统间集成、交互和协作成本高昂。“烟囱”系统连接需要不同技术团队间的协作,有很大的协调、沟通成本。不同系统架构、技术各异,还会导致五花八门的对接方式,治理成本巨大。

不利于业务沉淀和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下,企业系统平均生命周期只有6-8年。6、7年后原先的系统常规升级改造已经很难满足当下的业务发展诉求,必须大规模升级,而对企业来讲,大规模升级往往不如重新建设一个“烟囱”省时省力。这样往复,历史系统的业务沉淀不断流失。

除了这些直接的弊端,烟囱系统模式还深远的影响企业发展。

业务变化难,企业僵化。烟囱模式下,一个业务变化可能会涉及多个系统重复修改,系统间接口重新调整。随着各系统不断积累,逻辑越来越复杂,系统修改和接口调整会越来越难、代价越来越大。业务变化难,企业的灵活性就会差。

抑制企业创新。每次创新都面临大量重复建设,使得企业在新开业务和创新项目尝试时,不得不面临较大的前期投入。一旦方向出错,损失巨大!反过来看,就会抑制创新。

保险IT系统是典型的烟囱式架构

保险信息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保险企业IT系统形成了典型的烟囱式架构。

保险企业大部分系统是分阶段、渐进式建设的。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建设系统支持新的业务。面对新的需求,若改造已有系统支持,一方面可能原系统建设时并没有考虑此类扩展,硬改造成本巨大;另一方面改造正在运行的系统,必然有影响其已支持业务的风险。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选择新建一个“烟囱”支持新的业务。

保险企业系统建设多是业务部门主导。业务部门提出需求,IT部门组织采购和实施,上线后,系统“归属”提出需求的业务部门。在IT是公共资源的保险企业,业务部门获得独立IT支持的最佳方法是建设独享的IT系统。因此,大部分业务部门都有动力推进建设独立的“烟囱”系统。

保险企业系统建设主要依靠采购成熟的产品,或基于采购的产品做二次开发。国内市场上为保险企业提供IT系统的厂商中,每家都有独立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又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会同时采购多家厂商的产品。这就导致企业的各IT系统内部自成体系,系统间异构性明显,形成“烟囱式”架构。

保险企业系统建设多采用传统的项目制。组建专门的项目团队,走立项、采购、实施、上线、验收流程。由于思维惯性,在传统险企的IT项目观念中:立一次项若不产出一个新的系统,似乎干系各方都难以接受;没有以完整系统为标的的体系化项目文档,验收似乎也没有抓手;新项目就该配置专门的资源,也应该有单独的成果物。项目制和这样的项目观念也催生了大量“烟囱式”系统。

核心业务系统和互联网系统是保险企业IT系统“烟囱式”架构的重灾区。

以寿险企业为例,部分险企独立的个险系统和独立的团险系统并存,部分险企有独立的健康险系统、意外险系统、养老金系统,部分险企分红、万能、投连产品由单独的系统支持,甚至有险企为航意险、旅意险、建工险、赠险单独建设系统,还有险企新旧核心系统并行运转。这些系统构成类似,基本都是客户管理、产品管理、保单管理等业务基础模块,承保、保全等业务管理模块,都含有各自的工作流、任务引擎等技术组件。

近些年,互联网保险火热,险企大量建设互联网系统,包括:Web网站、微信服务号、App等。很多险企有数个独立建设的互联网系统,甚至独立建设多个服务号、多个APP系统。这些系统职能类似,都是宣传、销售、服务等职能,对应的功能也都类似。除系统本身建设外,每个系统还要单独对接业务系统和其他支持平台。

这些系统可能采购自不同的厂商,技术各异,架构各异,开发和运维标准各异。

烟囱式系统是保险企业沉重的负担

IT投入巨大。每个“烟囱”系统都要很大的投入,以上面提到的核心系统和互联网系统为例,单系统软件初始采购和实施费用至少数百万元。每个系统都需要配置服务器和基础软件,除生产环境外,还要准备多套测试和开发环境,当前,大部分险企IT基础设施还是采用成本较高的IOE,系统建设的基础设施部分投入甚至超过软件部分。系统上线后要进行长期的需求开发和运行维护,这部分投入往往数倍于初始建设费用。

制约互联网业务发展。很多险企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可其核心系统是单体应用,是内部紧耦合的、封闭的烟囱式系统,这与互联网业务对系统高并发、高灵活性的要求是矛盾的。一方面,这样的系统扩展能力有限,实时互联网业务规模较大时难以支撑;另一方面,互联网业务需要核心系统与在线销售系统全业务流程对接,而对于这样封闭的烟囱式核心,可能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系统间大量对接的情况。无奈之下,一些险企投巨资建设单独的互联网核心,以支持大并发、高灵活性的互联网业务。但互联网核心与传统烟囱式核心的对接仍然避免不了。若互联网核心还是传统的系统建设思路和架构模式,何尝不是又立起一座“烟囱”。

致业务应变能力差。以推出新产品和业务规则调整为例:很多险企有不止一个核心业务系统和多个前端销售系统,这些系统都有单独的产品管理,推出新产品时,要多个系统都做完定义,才能形成销售和管理闭环,多系统同步上线,产品才能推向市场。险企常常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调整一些业务规则,“烟囱”模式下同样的业务规则可能散布在不同的系统中,即便微小的变化也要多系统同步调整。多系统同步变动,每个系统都要制定计划、协调资源,任一处的延迟都会影响整体进度。这种模式下,简单的业务变化也需要复杂的IT应对,效率自然低,业务应对变化的能力自然不会高。

制约IT发展。各“烟囱”系统的持续开发和运维(尤其核心业务系统)消耗了绝大部分IT资源,IT人员疲于应对,用于发展的资源和精力自然就少。这些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技术,在有限的IT人员中要储备不同技术类型的人才,人员技术分散,很难形成技术合力。

影响企业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例:前文提到,险企推出新产品要在多个“烟囱”系统重复定义、重复测试;此外,创新的产品多是已有系统不能完全支持的形态,需要多个系统改造或建设新系统支持;若是场景型产品,还要将封闭的“烟囱”系统与场景硬对接。这些都是很大的投入,让创新产品一出生就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系统重复开发还会拉长产品开发周期,等产品上线时,可能市场时间窗口已过。

先言明问题,再寻找解决之道,欢迎关注“保险企业IT架构转型系列”后续文章!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12G1J7W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