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最近再次提出建议,希望年轻人能降低使用手机的时间。
此位在互联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天文馆讲解物理课程之际,借着演示天体运行轨迹的时机,陡然把话题转到了手机上。
你们是否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平均每天用在手机上的时间,竟然高达5个小时,此时间比工作时间还长呢。
他缓缓地推了推眼镜,语气宛如老师点名那般,极为严肃且郑重,这并非随意地玩手机,而是手机正在掌控着你们的生活。
他凭借对比的方式,着重强调了手机对现代人生活的深刻影响,呼吁大家更为重视现实生活中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
这话听起来刺耳,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现状。
我有个朋友,每天睡前都会刷短视频。而且明明已经困得眼皮直打架了,但是手指却怎么也停不下来。结果最后熬到了凌晨三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还抱怨道“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这种“被动刷屏”的状态就好像被算法拽着鼻子前行一样;你以为自己在主动挑选内容,其实呢是系统依据你的停留时长、点赞习性,不停地投喂更为刺激的信息。
张朝阳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在信息的垃圾堆里捡垃圾来吃,看似把肚子给填饱了,其实那全都是营养过剩的、高热量的垃圾。”
他建议年轻人试试“主动断舍离”。
例如把手机放置在客厅进行充电;睡前花费半小时左右阅读纸质书籍;把短视频APP从主屏幕移至文件夹较为深的位置;甚至可以设定“数字斋戒日”,每周选定一天,全然不去触碰手机。
有人可能会说:“工作消息怎么办?
张朝阳的答案很直接:真正紧急的事,对方会打电话
他提到自己的助理试过把手机调成“仅接听电话”模式,结果发现90%的消息都是无关紧要的闲聊
这种“反潮流”的提议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注意力经济的深刻思考,而且其背后或许还包含着对当下社会现象的一种非同寻常的观察。它并不是单纯的瞬间灵光乍现,而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权衡,才逐渐形成的。
张朝阳算一笔账:一个人呢,每天刷手机5小时,这样的话,一年就是1825小时啦,其实相当于228个工作日哟。
这些时间用来学一门外语、考个专业证书、甚至培养个兴趣爱好,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他举了个例子:有个程序员朋友强制自己每天只刷半小时手机,结果半年后读完了20本专业书,还开发出一款帮人管理手机使用时间的小程序。
当然完全戒掉手机不现实,关键是要建立“工具思维”。
张朝阳提议将手机视为“瑞士军刀”,即只有在需要查询资料、进行付款以及联系他人的时候才使用,用过之后便将其收起。
他特意强调,“别把手机,当作玩具,更不能让它,变成逃避现实的地方。”
这句话让我想起那些在地铁上刷搞笑视频傻笑,却对身边风景视而不见的人,那些在聚会时低头刷朋友圈,却忽略对面朋友表情的人。
这种对“被动接收信息”的警惕其实与他所讲的物理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脉相承。
在对量子力学进行解释之时,张朝阳屡次着重提及“观察者效应”,也就是说人的观测会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其实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诸多思考,并且也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去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
放到手机使用上,就是你刷手机的行为正在塑造你的思维方式。
当大脑习惯了短视频的强刺激,就会对需要深度思考的长文章、书籍失去耐心。
有研究显示,长期刷短视频的人,而且其实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竟然平均缩短了40%。这种情况好像在暗示,人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被短视频“偷走”了部分注意力。
不过他也不是完全否定手机的价值。
在提及AI技术之际,张朝阳讲道:“年轻人呢,其实颇为幸运,并且拥有这般众多的工具,能够促使效率得以提升。”
但他话锋一转:问题是你在用工具,还是工具在用你,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能伤人,关键看怎么用。
他建议把手机里的娱乐APP进行分类管理,与此同时设置使用时长的限制,而且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主动输入”,比如说听有声书,看纪录片,参与线上课程。
最后他用天文馆的穹顶作比喻:“你们看这些星星,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仰望它们了,而手机才出现十几年而已。”
他指了指窗外,那逐渐暗下来的天色:“与其一直盯着那巴掌大的屏幕,其实不如多去看看真实的星空。”
这句话让我居然想起《瓦尔登湖》里的句子:“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或许张朝阳不是在劝我们抛弃手机,而是在提醒我们:别让虚拟世界的喧嚣,掩盖了真实生活的声音。当我们放下手机,去散步、读书、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时,那些被算法偷走的时光,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