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阶段要点:结论优先,不关注细节

题记:在文献阅读第一阶段,对文章主张以及结论形成的论证网络的初步认识是我们的任务。此时,摘要中出现的结果会干扰我们的思路,使得因过度关注细节而偏离研究逻辑主线。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对结论和结果的区别不敏感,下一个阶段的深度思考和有效沟通还将难以实施。因此,有必要把这部分单独列出来,有意识地总结经验。

全文2000字,需时10分钟

01

结果、结论大不同

什么是结果?什么是结论?结果仅描述实验或研究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和原始发现,不涉及解释或推论。例如,统计数值、图表数据、实验现象等,客观呈现研究结果,为后续讨论提供事实基础,常常含有一些比较类词语。例如:“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ll proliferation after treatment”

以医院拍片为例:患者在医院拍摄 X 光片后,放射科医生会提供一份“报告结果”,这份结果包含了影像中的客观观察数据和描述信息。这些“结果”是对影像进行解读的基础,但不具备直接的诊断作用。而“结论”则是主治医生在获取这些结果后,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测数据,综合判断并形成的医学诊断或治疗建议。此时,医生基于“结果”做出的“结论”才真正揭示了对患者病情的诊断观点。因此,结果代表了数据和客观事实,而结论则是基于结果的判断和见解。

这两者的区分看似简单,在中文语境中更是个挑战!事实(结果)与观点(结论)误解在日常沟通中极为常见,它们的区别及常见误解在批评和反馈的场景下尤为明显。例如,当我们说“你迟到了”时,这是一个具体、可观察的事实;而说“你总是迟到”,则包含了个人的偏见和情感,是一种观点。同样,“你的工作这部分毫无价值”与“你工作这部分的背景是欠缺的”,前者是带有负面情绪的观点,后者则是较为中立的评价,尽管可能基于事实,但表达方式更为客观和具体、理性。

事实是客观的、具体的,并能被直接观察或验证。它们是通信中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比较接近于描述型知识。观点则是事实通过个人经验的折射,带有明显的偏好性,这种偏好性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情感或信仰,更倾向于结论型知识。

评价与观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评价通常是基于一组公开的、既定的标准或期望,是对个人或事件的一种判断,目的在于提供具体的、可以采取行动的反馈。相比之下,观点则更加主观,可能带有情绪色彩,不一定能被直接证实,更多地展示了个人的偏好。

在沟通中,事实与观点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事实提供了明确的信息,通常被视为更有力的沟通工具,因为它们基于可验证的数据。例如,“你的工作这部分是欠缺的”指出了具体的问题,可以通过数据或标准来证明,是可以改善的。而观点则可能引起争议或防御性反应,特别是当它包含负面评价时。例如,“你的工作这部分毫无价值”就可能让接收者感到被攻击,从而阻碍了问题解决。如果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沟通本身就失去了价值。

在典型的摘要中,结果是几乎不会出现的。但现实中却是另外一回事:人们喜欢把那些重要的结果放在摘要中,增强吸引力。这也给初学者带了不少困难,因为结果相关的内容往往比较细节、具体和专业,不容易快速把握和理解。

02

结论的优先提取

结论源于论证,依赖于结果和直接材料,以及公认的结论。这样,以题目主张为中心,全文形成了一个由各种结论和结果形成的论证网络。这个网络的骨架是结论,而不是结果;没有对应结论的结果无法进入这个网络。所以,轮式阅读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整理一个结论的网络。

幸运的是,在英文语境中,结论的提取难度比中文语境中要小一些:

——语言标识:常伴随逻辑连接词

结论型词语,标志着出现结论:therefore,consequently,in conclusion,to sum up,in summary,overall,hence,therefore,等

——时态特征:结果描述多采用过去式,强调已发生的事实;

结论型知识在表达时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态,这不是随意的选择,而是为了强调所述内容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不变性,如同阐述自然法则或长期有效的原理。这与结果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更多关注于具体、观察得到的事实,如“这片森林中生活着(lived)五十种不同的鸟类。”

——证据底层:结果作为论证终端,本身不需要其他结果支持。

在论证网络中,结果是「终端证据」,如同建筑中的基石 —— 其存在无需进一步证据支撑,直接源于图;而结论是「中层理论」,需通过结果(底层证据)+ 理论框架(如既有假说、学科共识)共同建构。例如:结果 "Group B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error rate than Group A " 仅需要几乎不用解释的客观数据即可。结论 "Group B is good”则需要有上述结果支持,还可以有更多其他的结果支持。

结语:轮式阅读的第一阶段以 “结论网络” 为目标,过滤结果细节,捕捉研究的逻辑主线 —— 通过题目、摘要及结论标识词,快速定位核心判断,避免被专业数据牵制。这一区分能力不仅是文献阅读的 “导航仪”,更是第二阶段批判性分析和沟通的前提 —— 唯有厘清事实与推论的边界,才能评估论证、展开高效对话。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YJDTc-rxRIsNLlacXgXr3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