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名称: T/NBCF 001—202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成本测算
发布单位: 宁波市计算机学会
背景和适用范围
在信创项目中,软件的开发成本测算一直缺乏统一的方法,导致项目预算误差较大,影响项目报价和执行。宁波市计算机学会组织发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成本测算规范》,为信创软件开发与改造成本测算提供一个科学、统一的参照标准。
适用范围: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以功能性需求为主的信创软件成本测算,涵盖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工作量对应成本计算,不包含预研/可行性分析、数据迁移、软件维护、软硬件采购、第三方测评等费用。
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
(1)成本构成的明确定义
计入成本:只计算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具体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调试、验收等阶段的项目管理与支持活动。
不计入部分:预研、可行性分析、数据迁移、维护、软硬件采购、第三方测评等费用不属于本标准范畴。
(2)功能点计数方法
功能点是衡量软件功能规模的一种单位。
两种方法:
预估功能点计数法:适用于项目早期(立项、预算时)需求不明确时,仅计内部逻辑文件(ILF)和外部接口文件(EIF)。
估算功能点计数法:适用于需求已经明确时,还会计算外部输入(EI)、外部输出(EO)和外部查询(EQ)。
公式示例:
预估公式:UFP = 35 × ILF数 + 15 × EIF数
估算公式:UFP = 10×ILF + 7×EIF + 4×EI + 5×EO + 4×EQ
(3)规模调整
复用度调整:如果项目中已有类似功能可以复用,则按复用程度(低、中、高分别对应1、2/3、1/3)对未调整功能点数进行折减。
隐含需求及需求变更调整:考虑到需求可能在项目进行中会发生变动,不同阶段(项目谋划、技术审查、实施)的测算需要乘以不同的规模调整因子,分别推荐为1.39、1.22和1.0。
(4)工作量和成本测算
工作量测算:通过将调整后的软件规模(单位:功能点)乘以“功能点耗时率”(单位:人时/功能点),再结合一系列因素进行调整,得到实际开发所需的工作量(人时)。
调整因子包括:
软件因素调整因子(SWF):涉及应用类型、质量特性(如分布式处理、性能、可靠性、多重站点)等。
开发语言和团队背景调整因子:反映不同开发语言和团队经验对效率的影响。
信创调整因子(ICF):这是该标准的一大创新,专门针对信创改造内容设置,针对不同改造类型给出不同调整范围。
成本测算:将最终工作量换算成人月(一般以174人时/人月为折算系数),再乘以平均人月费率,得出软件开发成本。
(5)信创调整因子(ICF)的特点
针对国产化适配的特殊要求,本规范专门引入信创调整因子,根据项目改造类型进行划分:
实际项目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因子值,而不是简单采用固定值。
实践案例简述
以政府部门拟新建的OA系统为例:
功能点计数:
假设识别出15个ILF和4个EIF,使用预估公式得UFP约585功能点。
规模调整:
根据项目特点,经过复用调整后得US约460,再乘以技术审查阶段的调整因子1.22,得调整后规模S约561.2功能点。
工作量测算:
依据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取PDR为6.72人时/功能点,初步工作量大约为561.2×6.72人时,再结合其他因子调整,最终计算出工作量约2175人时。
成本计算:
以174人时/人月折算,再乘以平均人月费率(例如2万元),计算得到的软件成本约为31.2万元。
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成本测算规范》通过以下方面达到了成本测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明确边界:只计算软件开发全过程中的工作量,排除非开发费用;
采用成熟方法:使用国际和国内通用的功能点计数方法,根据项目阶段区分预估法和估算法;
多层次调整:通过复用调整、需求变更调整、开发语言、团队背景以及独特的信创调整因子,全面校正开发工作量;
实际验证:标准在实践中已大幅降低测算误差,提高了报价和预算的准确性,为信创项目管理和资金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来源: TNBCF001—2023《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软件成本测算规范》,仅供参考、学习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