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被AI取代吗?你会被AI取代吗?AI大模型又称为大语言模型,是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智慧的,确实很强大,人类望尘莫及。那么,语言文字能反映人类全部的智慧吗?如果不能,人类就不会被取代,对吧。关注我,听我细聊。
好消息是,古今中外的结论是非常统一的,那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反映人类全部的智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分类和命名来对世界进行编码,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损失一些信息,比如用浅蓝、深蓝这样离散的词语来概括连续的不同色阶。
人类通过五感接收的复合体验,如气味、触觉、心境等,在被语言描述时,也必然经历信息的压缩与简化。神经科学显示,人类的感官系统每秒吸收10的9次方比特的信息量,而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仅为约每秒10比特,语言输出就更慢了。
通过语言,人类得以思考创新、积累知识和进行社会协作,但语言并非智慧本身,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类智慧中包含着大量的非语言部分,比如超越语言的直接体验或领悟,如“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以及具身认知和暗默知识等。
具身认知,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肌肉记忆获得的智慧,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你可能深有体会,读过很多本关于游泳的书,并不等于你就会游泳了,要学会游泳还要自己下水去练习。骑自行车所需要的平衡感,也无法仅通过纸上谈兵掌握。
暗默知识,是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比如面包师凭借手感判断面团的软硬度是否合适,比如侦探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的直觉洞察。英国物理化学家波兰尼,在《暗默知识的层次》一书中说,我们的认知比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
《庄子》中的“轮扁斫轮”寓言,通过工匠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智慧的本质。轮扁直言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书,不过是古人之糟粕,并以其制作车轮的经验揭示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体悟,有下列三个层次:
1、语言的降维性:文字是对经验的简化与抽象,无法涵盖实践中的复杂体验,而且语言一旦固化,便失去了与动态现实的关联性,无法应对当下的复杂问题。庄子认为“语有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真正精妙的智慧无法被固化于文字。
2、个体经验的独特性:斫轮时“不徐不疾”的分寸感,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沉淀,并与个体的生命体验绑定,难以被普遍化。虽然现在制造业都自动化了,但依然存在大量的认知性暗默知识,因此企业非常重视暗默知识的传递,比如日本的“暗默知”管理实践。
3、“道”的超越性: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是说,任何观测都会改变被观测对象,放在这里也成立,任何对智慧的语言表述都不是智慧本身。老子说道“寂兮寥兮”,处于虚无之中,如同量子叠加态,在未被言说时保持无限可能,一旦被语言捕捉便坍缩为有限形态。
那么,AI时代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首先,警惕知识陷阱,不要死读书;其次,学贵有疑,要有质疑精神,才能在继承中取得创新;最后,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与体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AI不会取代我们的,你说呢?
关注我,打破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