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汶川地震如何意外重置灾区的“微生态系统”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7周年纪念日!08年这场地震带来的破坏极其庞大,让我们一起缅怀逝去的生命。

地震虽然带来了巨大破坏,但从生态角度来看,也意外重置了一些地区的自然平衡。

我们今天就从地震后生态变化的角度去聊聊这个话题。「把时间线拉长,特别是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去看,就能看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改变」,地震过后,有些地方的生态似乎被强制按动了重新启动的按钮。

人类活动退场,动物就回来了

地震发生时,往往伴随着山崩地裂的景象,而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灾区内的人类活动会戛然而止。许多地方转瞬之间变得空荡又寂静,于是,那些感知敏锐的小动物便率先活跃起来,有研究显示,诸如龙溪 - 虹口保护区一带,「蛤蟆和青蛙的数量有所削减,但老鼠等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却显著增多」

因为没人干扰了。

植被破坏后,初期生长的杂乱植物反而成为其食物来源

其天敌可能亦受影响或逃离

灾后重建并非立即展开,为其提供了喘息之机

不光小的动物如此,大的动物亦是,都江堰光光山那里,震后有人前去考察,「察觉川金丝猴,羚牛这种平常极难见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变得颇为常见,数目亦很多」,藏酋猴,黑熊,黄喉貂之类的二级保护动物也更易被看到,说到底,就是人类活动变少,它们便敢于现身。

废墟之上,冒出了新生机

地震造成大面积山体崩塌,所到之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和碎石堆,看起来一片狼藉,但这些地方却形成了新的"微生境",四川省林科院的工作人员对这些区域划分十分细致,包含碎石坡,巨石坡,碎石地,洼地,沟槽地等类型。

研究人员察觉,「许多崩塌体的石缝里暗藏着不少"生命种子"」,也就是植物的种子,孢子,甚至是可无性繁殖的根茎。这些地方看似毫无生机,实则具有很强的自然更新潜力,震后数年的观察显示,这些石缝成为植物重新生长的重要场所,长出的植物群落与震前相比有所不同。

慢慢恢复,生态在自我调整

震后约三至五年,灾区生态系统开始显现恢复迹象

植被覆盖回升了不少,据中科院数据,截至2018年,几处大型滑坡体上的植被,已由起初刚萌芽的状态朝着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人工造林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自然恢复的力量同样很强劲。四川省环科院的报告显示,「39个重灾县中有许多县的森林覆盖率得以复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越了震前水平」,一些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其生态系统步入了这样一个时期:物种数量与覆盖密度均在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

大熊猫的家园正在重建,汶川地震给岷山,邛崃山的大熊猫栖息地造成极大影响,其总面积约8.3%的地盘就此丧失。然而十多年过去,「经由自然恢复与人工修补,大熊猫栖息地已复原超155万亩」,据最新监测结果,灾区大熊猫的活动及种群交流大体上不再受地震影响,而是回归到震前的水准。

新的平衡格局

地震后生态系统逐步形成新的平衡态

生物的多样性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改变,部分物种的分布区域出现迁移现象,某些地区震后的物种种类变得更为丰富,尤其是那些人类活动较少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恢复情况更为突出。地震使原本完整的生态系统破碎并重新形成新的生态单元,其功能可能存在一定变化,但总体生态服务功能,诸如水源涵养,水土维持等,即便震后初期受损严重,五年后也慢慢开始重建,「青川和平武等地的植被及生态功能甚至超越了震前水平」

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被重新界定,灾后重建并非仅仅建造房屋与修筑道路,生态复原已成为一项硬性标准,其策略十分清晰,就是以自然修补为主,人力修补作辅助。四川划分出了大面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39个重灾县有超30%的面积处于红线范围内,汶川县更是达到了69%」,这无疑体现出将生态保护置于极为关键的地位。

 自然的力量,加上人得帮一把

大自然自身的复原能力非常强,如果干预变少,不少地方的植被和动物就会渐渐自行恢复生机,特别是在山地环境中,即便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其生态系统仍然具有一定的韧性。许多研究表明,「自然恢复常常是最经济高效的方法」

汶川地震后的生态变化过程很复杂,有破坏,也有意想不到的"重生"情况。这体现出自然具有韧性,而且表明科学干预很有必要,关键在于把握好一个平衡点,要尊重自然的力量,有时候还得采用恰当的方式助推一下。

图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骆宗诗, 王志明, 陈永林等. 汶川地震灾区崩塌山体微生境植被恢复技术. 四川林业科技

申国珍, 谢宗强, 冯朝阳等.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 植物生态学报

肖治术, 胡力, 王翔等. 汶川地震后鸟兽资源现状: 以都江堰光光山峡谷区为例. 生物多样性

吴宁, 卢涛, 罗鹏等. 地震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 生态学报

吴舜泽, 方自力, 孙宁. 十年|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明显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修复. 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 中国科学院院刊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破坏评估.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震后大熊猫栖息地完成恢复重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3qKdnbqfE48Ve2j2Lz3L1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