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知识产权归作者个人,本文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
1、常用的外购标准件有哪些
在工业制造领域,外购件作为标准化、模块化的重要组件,犹如建筑中的预制构件般为现代生产体系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这些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如ISO、DIN、GB等)批量制造的成熟产品,
常用的外购件:指按照通用标准生产的及市面上已经具有的其他企业批量生产的现有产品 ,如电机、减速机、螺栓、安全带、回转支承、轴承;还包括液压、气动部件以及各种接触器、感应器和阀门等。
这些经过市场验证的标准化产品,通过规模化生产显著降低了采购成本,其互换性设计更大幅缩短了设备研发周期,成为现代工业设备模块化设计的基石。
2、外购标准件的质量是靠什么保证的
外购件在入库或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严格查验并留存完整的质量证明文件,其中合格证作为核心凭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效力与技术价值。
合格证是由产品制造商依法出具的权威质量声明,通常以烫金证书、防伪标签或激光印章等形式附于产品本体或包装显著位置,其本质是生产者对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或合同约定技术参数的书面担保。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十六条规定,这类质量标识属于生产者的法定明示义务,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具有约束力的质量契约——既是对下游企业的品质承诺,更是对终端用户的质量保障。
从技术层面考量,合格证需包含完整的可追溯信息:除醒目的"合格"标识外,还应载明产品型号、执行标准代号、检验员签章及出厂日期等关键数据,这些要素构成环环相扣的质量证据链。
这些证明是外购标准件制造商对其产品质量作出的明示保证,也是法律规定其所承担的一项产品标识义务。
3、除了合格证还有那些证明
对于特种设备生产用的原材料和外购件,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并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
外购标准件在验收过程中,制造、安装单位会根据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进行验收,并核查质量证明书、制造许可证书、型式试验报告等文件。
这些盖有鲜红印章的技术文档,恰似产品的"质量护照",通过详实的检测数据、清晰的生产追溯信息和完整的合规性记录,立体化地印证了外购件的安全可靠性。特别是对于涉及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关键部件,验收人员还会重点核验文件中标注的材质成分、热处理工艺等特殊参数,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以上文件相当于外购件的“合格证”,证明了其质量和安全性。
4、如何校核外购标准件
只计算承受的载荷和使用环境等,无需对这些经过严格认证的外购件进行重复性强度核算。
具体而言,外购标准件的使用单位在选型过程中,工程师只需根据实际工况的承载和使用要求等,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选择合理的、符合参数需求的、相应等级的标准件即可。这也是我历来反对,对螺栓进行强度计算、对安全带进行设计、对电机、减速机的轴进行强度计算的原因。
所有的外购标准件,如电机、减速机、轴承、回转支承等,都是通过选型校核,不存在强度计算的说法。不存在去校核电机或减速机的轴强度够不够,电机减速机的键槽合理不合理,存不存在应力集中。而是通过力、扭矩、功率、工作制再综合考虑工作系数等,去对电机、减速机去选型,做选型校核计算。
电机、减速机轴直径大小、轴材料、是否探伤,不应该是标准件采购使用单位关心的问题、也不是特检部门该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即使出现了减速机轴失效,也不是轴的原因,可能是安装问题,也可能是你设备选型问题。
5、小结
对于外购标准件,有合适的型号你就采购,没合适的型号,你就换一家供应商。使用单位不需要对标准件进行强度计算。
标准件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工业的基石,正是得益于其背后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支撑和严苛的质量认证体系。工程师的智慧应当聚焦于系统集成创新,而非重复验证已被行业公认的技术参数。
使用单位对外购标准件进行强度计算,不仅违背了工业标准化的核心理念,更造成了宝贵设计资源的严重浪费。
6、反思
TSG71-2023《大型游乐设施安全技术规程》3.11.5
设计计算书,重要螺栓强度和预紧力、拧紧力矩计算;
该条款表述不合理。
螺栓是标准件,正规途径采购的螺栓都是合格的,螺栓只有按照级别去选型和校核的说法,没有强度计算的说法。螺栓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通过承载力(剪切力和总拉力)去校核的。
不该计算的去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