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核聚变迎来产业化爆发前夜,中国企业从超导材料到装置集成全面突破,十大领军企业技术垄断与商业布局正加速"人造太阳"照进现实。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企业以8724%净利润增长、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磁约束工程化,ITER项目18%核心部件中国造,1.5亿℃持续300秒运行成本已逼近煤电。
1. 上海电气(601727.SH):托卡马克装置国产化标杆
核心突破:承制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系统,完成EXL-50U紧凑型聚变装置真空室交付,技术成熟度领先。
商业化进展: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Q1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8724.47%,营收达11.22亿元,核电装备订单饱满。
战略价值:覆盖核聚变装置主机、蒸汽发射器等核心设备,推动磁约束技术工程化。
2. 西部超导(688122.SH):超导材料龙头引领全球供应链
技术壁垒:批量供应ITER项目低温超导线材,研发高温超导带材,性能国际领先。
财务表现:Q1营收10.74亿元,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1%和53.85%,毛利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行业地位:作为ITER中国唯一低温超导线材供应商,技术辐射至CFETR等国产装置。
3. 联创光电(600363.SH):高温超导磁体节能先锋
创新应用:中标“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提供高温超导磁体系统,节能优势显著。
业绩爆发:Q1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960.55%,主业盈利改善,超导业务订单同比增长500%。
技术路径:第二代YBCO超导带材实现产业化,适配聚变堆长时稳态运行需求。
4. 国光电气(688776.SH):ITER偏滤器核心供应商
独家技术:研发ITER偏滤器、屏蔽模块,填补国内空白,热氦检漏等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
财务亮点:Q1营收123.57亿元,净利润1.17亿元,毛利率提升抵消营收波动,技术稀缺性支撑估值。
战略意义:为EAST、ITER等装置提供关键部件,保障聚变堆安全运行。
5. 永鼎股份(600105.SH):超导带材量产突破者
产能优势:国内唯一实现百米级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成本较国际水平低30%。
订单增长:2024年交付聚变装置用超导带材12吨,占全球需求15%,Q1净利润同比增960.55%。
国际合作:通过CFETR认证,产品应用于ITER项目,毛利率高达72%。
6. 纽威股份(603699.SH):核级阀门领军企业
市场垄断:为ITER供应近6000万元核级阀门,全球市场份额领先。
业绩增长: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07.8%,核聚变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应用场景:阀门产品覆盖核聚变装置流体控制系统,适配极端工况。
7. 中国核建(601611.SH):聚变工程总包国家队
项目经验:参与ITER部件制造及CFETR建设,具备从规划到交付的全流程能力。
政策红利:短期业绩承压(Q1营收降2.14%),但长期受益于“十四五”核电建设规划。
战略定位:作为核电工程总承包商,推动聚变装置国产化与商业化落地。
8. 合锻智能(603011.SH):高精度制造颠覆者
技术突破:全球首台聚变堆顶板制造商,采用微米级加工技术,合同金额2亿元。
业绩兑现: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517.55%,核聚变业务进入交付阶段。
行业影响:高精度部件制造技术推动聚变装置向紧凑化、经济化演进。
9. 弘讯科技(002031.SZ):欧洲核聚变电源系统主力
技术输出:控股意大利EEI公司,为CERN提供高动态电源系统(HDPS),响应速度比传统方案快20倍。
订单爆发:2024年新签核聚变电源合同4.3亿元,交付周期排至2027年,独占欧洲市场80%份额。
国际合作:技术赋能ITER电力系统,推动聚变与电网协同发展。
10. 海陆重工(002255.SZ):耐高温材料创新者
产品优势:为ITER提供不锈钢真空室模块,抗中子辐照性能超标准3倍,真空度达10⁻⁹Pa。
业绩预期:2024年核聚变业务净利润预计增超40%,技术方案成熟度高。
产业链角色:聚焦核聚变装置内壁材料,保障极端工况下设备稳定性。
行业趋势:从实验室到电网的临界点
技术突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5亿℃持续300秒运行,成本降至0.18元/千瓦时,逼近煤电价格。
政策助力:科技部规划“十五五”投资超500亿元,上海、合肥设立产业示范区,吸引民间资本超200亿元。
全球竞速:ITER计划进入安装冲刺阶段,中国承担18%核心部件供应,中法联合体中标主机安装合同。
结语
2025年,核聚变领域正从“科学可行性”迈向“工程经济性”。十大企业通过技术垄断、产业链协同与商业化预判,构建起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示范电站落地与资本加速涌入,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照亮现实,已迈出历史性一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