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京圆满闭幕

2017年12月23日,2017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

在京举行。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从2014年第一次肇始,每年选取一个佛教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主题,今年是第四次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什刹海书院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间佛教与未来社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中央统战部信息处处长魏武、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处长李良贺、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藏传佛教处处长杨建伟、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调研员颜玉科、中国佛教协会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宗性、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卢浔、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广化寺方丈怡学等嘉宾出席了研讨会。

受邀出席研讨会的嘉宾还有: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圣凯法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定明法师,北京龙泉寺弘宣部主任贤信法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理论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室副研究员应小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范文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孙国柱,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杨剑宵,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由小川,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谢耘,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员、北京中科同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邬玉良,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中外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军。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和智能机器之间的伦理关系引人深思;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两大灾难性冲击;持续性失业与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让人心生不安。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急速发展、极度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惑甚至惶恐。面对这种现象,作为具有2600年传统智慧的佛教,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智慧光芒,回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技术革新、挑战与危机?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升人间佛教的弘法与慈善事业水平,为建设人间净土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实践?围绕这个缘起,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的人机共生原理;人工智能的挑战与未来社会的危机;人工智能时代的共商、共建与共享;人间佛教的社会关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与人间佛教的弘法和慈善事业等,分别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层面发表观点并展开讨论。

研讨会嘉宾围绕三个议题做主题发言并展开讨论。圣凯法师主持第一个议题:人工智能的原理与运用机制。由小川就“深度学习与人造直觉”为题首先发言。由小川教授带领的团队目前正在围棋领域进行人工智能的开发。不同于其他为人工智能输入海量人类棋谱的技术,他们注重的是智能机器模拟人类自主学习和直觉本能的开发。即人工智能只需要根据围棋的基本行棋规则,利用模拟人类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行棋规则计算出不同路径,从而打败对手。这项研究的意义是赋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人造直觉的能力,使其能够按照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模拟人类思维和决策的过程,从而打破局限,使这项技术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邬玉良以“云时代的数据安全之路”为题,从技术角度解读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据安全。邬玉良认为,大数据可以通过整合海量信息,给你想要的几乎所有答案。但也因为如此,大数据存在一个数据丢失、被盗的风险问题。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可以在生产和生活领域,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但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手段,是方法论,只能按照规则解决问题,它的局限是不会思考为什么,更不会像人类那样有信仰。

孙国柱博士主持第二个议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潘军以“人工智能AI的社会关怀以及与人间佛教的组合”为题,从AI面临的社会挑战与机遇、AI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AI产品与宗教的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规范时,宗教界应该思考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AI与宗教产品的结合上,潘军展示了自行开发的两款微型AI产品——可以念经的“同修”,以及可以听佛乐和监控健康指标的微型小和尚。他认为,AI产品同样可以广泛应用于宗教领域,无论是僧众的健康管理还是教育管理,乃至弘法利生,AI产品都可以充分与佛教结合,发挥它的作用。

谢耘的发言题目是“人工智能的本质与虚拟世界的意义”。谢耘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颠覆了物质社会的发展,很快也会颠覆人类的文明。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人工智能带来的空前挑战也许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从这一点来说,人工智能未来在技术上可能会超出人类的掌控,人类文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也许需要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极度自由的同时,也会让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他说,佛教认为物质世界就是妄想,那么虚拟世界更是个妄想,那么在这个巨大的妄想中,人类将向何处去?这需要从社会学和宗教学的角度去深度思考。

定明法师主持第三个议题:社会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罗劲的“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佛陀的智慧”的发言生动有趣,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佛法,参悟智慧。他引用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解读人工智能的运作模式,从大数据的角度尝试理解佛陀的智慧,从心理学的视角尝试解释顿悟。但最后发现,从人类智慧的角度去试图领会佛法的智慧,即便是有人工智能的帮助,仍然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贤信法师的主题发言是“人工智能与贤二机器僧”。贤二机器僧如今已成为龙泉寺乃至佛教界的一个代表形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并深受欢迎。贤信法师介绍了贤二机器僧诞生的缘起。从贤二诞生以来,很多人的态度从好奇转变为将贤二当成精神导师,这引发了龙泉寺法师们的思考,作为一个机器僧,贤二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人工智能的产物,贤二要如何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像贤二的师父们那样,能够悲智双运地为大众解答困惑,弘扬佛法,是龙泉寺的法师们接下来要思考的课题。

何蓉最后以“社会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为题,阐述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隐忧引发的思考。何蓉认为,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看,技术的发展有它的前提条件,并且会对社会生活产生结构性的改变。这就好比太虚大师在《自由史观》里提到的自由和被囚的概念。当人类得到自由和解放之后,自由的本性会激发人们对社会制度、习惯和风尚再做宗教、政治和社会革命,人类文明就是在被囚的状态中间,循着自由本性的冲动不断求解放的一个过程。所以,技术本身可能是获得自由的手段,也会导引到人们到新的被囚的状态中间去,这就象一把双刃剑。

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发言及人工智能与人间佛教展开了综合讨论。

圣凯法师做总结发言。他说,人工智能和人间佛教有互利互动的关系。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佛教的弘法、管理乃至佛教的制度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贤二机器僧。未来二三十年之内,是佛教借助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获得发展的大好时机,需要投入精力、财力、人力进行研究和提升。反之,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佛教以其智慧提供精神关切的时机,这也是佛教的责任。而无论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佛法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在变化里面有不变。面对人工智能时代,佛法既要适应新的技术不断发展,更要以佛教的关怀起到稳定社会、关照众生心灵的作用,这就是佛教的智慧。

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普陀山佛教学院、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闽南佛学院、广东尼众佛学院、浙江佛学院等40多位硕博士研究生法师也参加了研讨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26G0RK7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