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颜宁/黄健团队发表最新Cell Research论文,助力抗癫痫/镇痛药物精准设计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电压门控钠(Nav)通道通过介导膜去极化时钠离子(Na+)的快速内流来控制神经元和肌肉的膜兴奋性。这些功能由核心的 Nav结构驱动,该结构由一个中央孔道结构域(PD)和四个环绕的电压感受结构域(VSD)组成。

在人类的九种 Nav亚型(Nav1.1 - 1.9)中,由 SCN8A 基因编码的 Nav1.6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尤其在轴突远端起始段的密度极高,其功能紊乱与癫痫等神经疾病密切相关。然而,Nav1.6 虽然功能强大,但靶向药物极少,开发其精准、特异性强的新型分子一直是神经药理领域的一大挑战。

2025 年 7 月 4 日,深圳医学科学院颜宁/黄健团队在 Cell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Phrixotoxin-3 binds to three distinct antagonistic sites on human Nav1.6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蜘蛛毒素 Phrixotoxin-3(PaurTx3)通过三位点协同调控人源电压门控钠通道 Nav1.6,为多肽类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Phrixotoxin-3(PaurTx3)是一种来自狼蛛的神经毒素,帮助蜘蛛麻痹猎物神经。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完整解析了 PaurTx3 毒素与 Nav1.6 结合的复合物结构。令人惊讶的是,PaurTx3 并非单点调控,而是与三个不同拮抗位点结合,从而精准靶向 Nav1.6 通道——电压感受结构域 VSDI、VSDII,以及通道胞内门控位点(位点I)。

PaurTx3 通过三位点协同调控 Nav1.6 通道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多点协同调控 Nav1.6 的机制,还为结构导向的多肽类药物设计带来诸多启发,有望开发靶向 Nav1.6 通道且具有全新作用模式的抗癫痫、镇痛及神经保护药物。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和深圳医学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黄健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原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范潇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陈娇凤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141-4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tahT28iF8NLaXjYJmJ2Pf2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