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侏罗纪” 系列电影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恐龙热潮。
而后的《侏罗纪世界》系列,更是凭借震撼的视觉特效和扣人心弦的情节,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但在这一场场视觉盛宴背后,一个问题始终萦绕:
该系列电影到底是基于科学的大胆想象,还是如同童话般的虚构编造?
一、从科学的严谨视角审视,《侏罗纪世界》系列的核心设定 —— 恐龙复活,便面临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电影中,科学家通过从琥珀里吸食恐龙血液的蚊子体内提取恐龙 DNA,再用现代物种基因填补缺失部分,最终借助克隆技术让恐龙重现世间。
然而,现实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极为复杂。树脂包裹昆虫后,历经漫长岁月的高温高压,矿物质会逐渐渗透并置换其中的有机质。科学家对含昆虫琥珀切片研究发现,昆虫身体往往被方解石和二氧化硅完全填充成为化石。这意味着,想从琥珀中的蚊子体内提取恐龙血液,近乎天方夜谭,更别提完整的恐龙 DNA 了 。
二、退一步讲,即便不考虑琥珀中有机质被置换的问题,DNA 自身的半衰期也让获取可用的恐龙 DNA 希望渺茫。
研究显示,动物 DNA 的半衰期仅为 521 年,每过 521 年,DNA 分子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
即便在理想的零下 5 摄氏度环境,如西伯利亚冻土带,DNA 最多也只能保存约 680 万年。
而恐龙灭绝于 6600 万年前,远远超出了 DNA 的保存期限。
所以,仅从复活恐龙的技术基础来看,电影情节严重脱离现实,更像是童话中凭空出现的神奇魔法 。
三、在恐龙习性与行为的呈现上,电影同样与科学认知存在偏差。
以《侏罗纪世界 3》中的风神翼龙为例,作为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其生存于白垩纪晚期。
电影里,风神翼龙能够灵活地伴随飞机上下翻飞,展现出极高的机动性。
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完整的骨骼化石,风神翼龙的翼展长度只能依靠估算,其具体飞行方式至今尚无定论。
有学者因其可能较重的体重,推测它主要在地面行走;也有学者依据其骨骼中空的结构,认为其体重或许仅 250 公斤左右,有可能实现鼓翼飞行。
但无论哪种观点,电影中风神翼龙那般灵动的表现,都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
四、电影对恐龙生存环境的描绘,同样存在与科学事实不符之处。
在 “侏罗纪” 系列的虚构情节中,恐龙和翼龙生活在人类设计的公园里。
但从科学研究来看,6600 万年前的中生代,翼龙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河湖和大海边。
大面积的水面能够产生上升热气流,有利于翼龙飞行,而且水中的鱼类是翼龙的主要食物来源,翼龙的上下颌结构以及粪便化石都能证实这一点。
所以,电影中恐龙生存环境的设定,更多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与科学事实存在较大偏差 。
五、不过,若抛开科学的严谨性,单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而言,《侏罗纪世界》系列无疑是成功的典范。
它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成像技术让恐龙等虚拟生物栩栩如生,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将实拍景观渲染得更加逼真,虚拟动作捕捉技术使恐龙的动作流畅自然,影像合成技术则完美地将真实与虚拟场景融为一体,为观众打造出了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在主题呈现方面,电影突破了好莱坞传统的英雄主义模式,设置了欧文和克莱尔一男一女两位主角,弱化了男性主义,凸显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坚毅与果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
六、《侏罗纪世界》系列在科学事实上确实存在诸多漏洞,许多情节难以在现实科学中找到支撑,更偏向于童话般的编造。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电影艺术创作领域成绩斐然,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充满奇幻色彩的视听盛宴,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恐龙和史前世界的无限遐想。
我们在欣赏这类影片时,应当清晰地区分科学与艺术创作的界限,既能尽情享受电影带来的娱乐体验,又能始终保持对科学的理性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