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揭开宇宙中最神秘的谜团之一——暗物质的成因,物理学家正在通过对钙原子进行超高精度的测量,尝试寻找一种可能存在的“第五种力”。据科技媒体《SciTechDaily》报道,尽管最新实验尚未直接发现新物理现象,但其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已进一步缩小了这股假设中神秘力量可能存在的范围。
欧洲太空总署释出的「梅西耶78」星云影像,呈现恒星诞生区的尘埃与气体结构。物理学家也正于微观层级寻找隐形的新力量,期望揭示构成宇宙大多数质量的暗物质之谜。 (路透资料照)
现行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虽能准确描述已知物质的行为,却无法解释宇宙中约85%的质量——暗物质的存在。因此,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说,即或许存在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第五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作用于原子核中的中子与外围电子之间。
与传统大型粒子加速器不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团队采用了原子光谱学的方法。他们比较了钙元素的多种“同位素”之间,因中子数量不同而产生的细微能级偏移,以此寻找潜在的新力迹象。
实验中,团队利用电磁场将钙的5种同位素共同囚禁于一个“离子阱”中,并使用激光进行精密能级测量。这种“同步测量”技术大幅提高了灵敏度,使测量精度比以往提升了100倍。
研究确实观测到出乎意料的能级偏移现象,但团队指出,这未必是新物理的证据,因为一种称为“核极化”的已知物理效应也可能导致类似结果,目前相关复杂计算仍在进行中。
论文第一作者克雷克(Diana PL Aude Craik)表示:“我们还不能断言发现了新物理现象,但我们已经更明确地知道,这种假设力量若存在,其强度上限在哪。”此次研究成果,为“第五种力”传递粒子的可能特性设定了更严密的限制,为未来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团队正继续推进更高精度的测量工作,以期实现突破性发现。
编译链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1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