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人工智能为何都是一阵热?机器幻觉不背锅,根子其实还是在研发的人

现在的所谓通用人工智能,用一句不太好听的话说:“热闹一时爽,祸害上千年”。所以,无论是此前的那些所谓的“大平台”,还是前期大火的DEEPSEEK,结局都是一样,火了一阵子、热了一阵子,凉的不止数千上万阵子。

为什么?问题就是大家发现,用着用着,这“人工智能”有时候实为“不智”,于是平台们给其制造了一个新词,所谓的“幻觉”。这真是AI平台的幻觉吗?非也,而是平台背后开发者们的“浅薄”罢了。为了商业利益,为了一时的“火爆”,有“幻觉”才是爆发力、关注力和网络流量的“秘籍”。就比如我们网络写手们、爆火电视剧、小视频、热门网络游戏们的各种“戏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一样,有“戏说”才有流量,没有“戏说”的正史是无人关注被束之高阁的。

秦朝建国一始,当时并不是没有“度量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群居区都有自己的“度量衡”,这就是当时各个地区、各个群居区百姓们的“大平台”,始皇帝深知,这样的“大平台”是无法支撑起其流芳百世、永葆太平的夙愿,他要一个更为统一的全国性“大平台”,于是就有了统一的“度量衡”平台。

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文字已经产生了数千年,各种书籍“大平台”也汗牛充栋了,可是明成祖深知,这样的“大平台”不可靠,需要更为统一、更为标准的“平台”来传承,于是也就有了2.29万卷的《永乐大典》。300年多后收录4.7万个汉字的《康熙字典》、收集经史子集7.93万卷的《四库全书》都是这样诞生的。

数千年前的秦始皇、明成祖、康熙大帝与乾隆皇帝们,他们没有计算机、没有数理化、甚至没有纸张,但是他们有着大智慧,深知建设一个标准、统一、严谨的“大平台”之重要性,数千年后的我们,生活在数字化时代,难道就不知道这一点吗?

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将大量的“知识”灌输进具有“大脑”能力的平台之中,他们在其中总结集成出自己的“智能知识”,于是将人们迷得“神魂颠倒”。但是,在平台的背后,如果你大量给其灌输“1+1=3”的所谓“训练”,那么其输出给大众的结果势必就是“1+1=3”了,它可不管其“准确”与否。

那么,作为商业机构、为赚取“眼球流量”的利益机构们,他们给自己的“平台”灌输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这一点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才能真正解决所谓的“机器幻觉”产生的根源。那么,这些利益至上的机构们,有着如此“权威而正确”的知识库来“喂”给其开发的“平台”吗?显然不能。

大家可以发现,在DEEPSEEK大火之初,伴随其“火爆”全程的,是“苦口婆心”地“衷告”大家,要想获得自己更为理想的“输出”结果,一定要创建自己的“知识库”。从这儿我们就能发现,DEEPSEEK无法自己完成这个工作,他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为其完成平台的“训练”工作,可是在此基础上,却需要无偿为其提供“训练”服务的企业与个人们,再一次付费,这与目前我们社会流行的“付费上班”逻辑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么,该谁来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训练用的“知识库”?几千年后的我们,不可能只用《永乐大典》、《康熙字典》或者《四库全书》了,而是要有我们当下的标准《知识库》,而且必须是电子化的《知识库》,这能否由我们遍布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来完成?显然还是不能,它需要更高层级的统筹,为通用人工智能建设一个精准的《知识库》,用以训练出一个“幻觉”产生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工智能平台,这才能让社会普罗大众能放心地用上人工智能产品。

当然,笔者上述只针对社会普罗大众所用的通用人工智能产品而议,对于各个行业来说,行业性的人工智能平台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否则,除了吸引大众眼球、娱乐一下的“平台”之外,谁还有胆量来将这些“平台”的输出作为正式的“数据”用于工作、用于生产甚至用于服务大众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TGjYp378cOc5hd7r6cGuvW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