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拾叁书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在为西夏陵“申遗”成功欢呼的同时,拾叁书不禁想起了一个老话题:我们的海洋世界遗产,为什么这么少?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海洋资源丰富。然而,现如今,除了6年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勉强可算做一个海洋世界遗产外,除此之外,竟再没有海洋世界遗产(2024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成功)。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或者说是短板。
放眼全球其他国家,早在1981年,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海洋遗产收入名录的开端。
此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以及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陆续申报成功海洋世界遗产。
我国作为申遗大国,最终于2019年成功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但相比陆地世界遗产,海洋世界遗产的申报占比明显偏低。
事实上,在申报海洋世界遗产方面,我国潜力巨大。我国沿海有着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系统,神奇壮丽的海洋自然景观,璀璨夺目的海洋文化遗存。就是在海底,也埋藏着数不胜数的水下文化遗产。
其中,有一些项目已初步具备申遗条件。比如,位于浙江的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风光优美,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着“贝藻王国”之称,早在199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那么,为何我国的海洋世界遗产还是这么少?
6年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时,拾叁书曾写过一篇文章。如今拿来再读,虽然相关数据变了,但阻碍我们申报海洋世界遗产的“掣肘”仍然存在。
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收录于下,诸君共勉: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着实令海洋人兴奋了一番。多年来,我们一直呼吁,实现我国世界遗产中海洋的“零突破”,这次终于夙愿得偿。加之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可谓“双喜临门”。但是欣喜的同时,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我们的世界遗产中,为什么海洋占比这么少?
在我看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我们申报的海洋遗产项目有多少?翻阅今年(2019年)更新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可以看到,我国共申报了62个项目。其中,文化遗产项目有27个,自然遗产19个,复合遗产16个。在数量上我们仅次于土耳其,位居世界第二,不可谓不多。
然而,除了本次已申遗成功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这62个项目中还有几个属于海洋遗产呢?答案是3个,包括文化遗产里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由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联合申报),自然遗产里的“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项目(由海南省文昌县申报),文化与自然遗产里的“海坛风景名胜区”(由福建平潭申报)。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缔约国每年可以提交2个遗产地项目申报,其中必须有1个是自然遗产。按照这个算来,这62个项目全部轮流申报一遍需要30多年。那么,本来就数量稀少的海洋类遗产项目,获得申报名额的机会就比陆地遗产项目要小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自2017年进入预备名单后,到今年就获得申报名额并最终成功,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幸运”。
在我看来,我国海洋遗产预备申报项目数量偏低,首先反映出的是我们对海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根子上,还是得归咎到全社会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文化氛围不浓的现状。事实上,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岸线悠长,海岛众多,并不缺少具备成为世界遗产潜质的海洋类自然遗产地。海洋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不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但是在潜意识中,我们还是没有摆脱陆地国家的思维羁绊,陆海分离,没有协同施策,海洋往往会被选择性地“遗忘”。
其次,就是条件达不到,或者说是申报条件不成熟。对于申报成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了多项准入标准(只需满足其中一项即可),也提出需满足“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要求,并有一套充足的保护与管理体系。我国海洋遗产地即使能达到某一准入标准,但在遗址完整性以及保护方面恐怕就不尽如人意了。长期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的资源无序与盲目开发利用,所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海洋遗产地的生态失衡,非法围填海、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等,无一不在破坏着海洋遗产地的完整性,甚至导致其彻底消失。
以福建海坛风景名胜区为例,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该地处于素有“千礁岛县”的平潭,以优质的海滨沙滩和丰富独特的海蚀地貌而闻名,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然而,2015年,因大面积砍伐原生树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道路幅宽过大破坏景区完整性、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海坛风景名胜区被住建部列入濒危名单,并给予黄牌警告。直到2017年才通过验收,被移出濒危名单。这也难怪其作为国家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自2001年入列,至今尚未获取成功。
说到底,我国海洋世界遗产的多与少,与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海洋遗产地申遗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达到这种“平衡”,取决于政府、企业、民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不管如何,本次我国海洋世界遗产实现突破,值得我们为此欢呼。但欢喜过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海洋世界遗产项目偏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未来,我们还需加大海洋遗产地的保护力度,争取让更多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海洋遗产成为世界遗产。
——END——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