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开屏时光机|昆明摩托的时光轨迹从“代步”“营运”到诗意生活

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回溯往昔,1985年7月26日的《春城晚报》上,《昆明市私家摩托车年增加四千五百辆》的报道,已显现出城市摩托热潮初起的活力。彼时的摩托,除了作为代步工具外,“不少人用它做买卖、搞营运”,某种程度上,也为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如今,在昆明街头与自然间,摩托早已突破单纯代步属性,成为独特生活方式的载体。

追逐风和自由

骑行剪影融入湖光山色

在昆明环湖路上,32岁的李文琳骑着小排量踏板摩托,山间公路上、身后是抓拍的野生摄影师,这样的画面成为别样的风景。李文琳自称是“中年摩托车爱好者”,以两年骑行经历,书写着当代人在机械与自然间寻找平衡的样本。

李文琳与摩托的缘分,始于以前对村口小伙伴们自发组成摩托车队的羡慕,这让她对“风与自由”的渴望愈发强烈。2023年考取驾照后,她踏上骑行之旅。

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最佳舞台。“我认为骑摩托能随时扎进山林湖海,这种亲近自然的便捷性,是其他交通工具比不了的。”她特意强调,自己始终坚持防御性驾驶:保持视线开阔、预留逃生空间、预判高危场景,“安全意识是骑行的第一准则。”

李文琳的座驾是一辆未经改装的小踏板,车身贴着随季节变换的贴纸——春日粉、秋日紫、冬日灰,像流动的调色盘。“野生摄影师们总爱拍我。”她展示着相册里的照片,每一张都是难忘的骑行纪念。在澄江环湖路的晨光里,在阳宗海S湾的晚风里,人的剪影与湖光山色交融,构成最生动的生活切片。这种被记录的幸福感,让平凡骑行有了仪式感。

加入山海机车俱乐部和BC机车公社后,李文琳的世界变得更加开阔。这群因摩托结缘的伙伴,定期组织跑山、环湖、摄影打卡活动。“上周去阳宗海,我们走了国土资源学校那条线,1小时40分钟的路程,一路都是风景。”这一次,她作为团队里的“御用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着同伴们的骑行瞬间。

诠释当代生活

摩托不是叛逆符号而是生活选择

在这个圈子里,年龄与职业都被消解。00后骑友骑着同款踏板勇闯西藏,归来后变得沉稳;60多岁的大叔带着全国骑行攻略,给年轻人指点迷津。“大家分享的不仅是路线,更是生活态度。”李文琳说,这些相遇让她的心境愈发豁达。当被问及摩托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时,她表示在城市的条条框框中,她的骑行路线始终遵守规则——避开城市核心区,选择城市周边、郊野的开阔道路。

“有人觉得摩托危险,有人觉得它是代步工具,对我而言,它是生活的扩音器。”明年,她计划换一辆复古摩托去西藏。这个看似朴素的目标背后,藏着当代人对自由最本真的向往:不是狂飙突进的叛逆,而是在规则之内,与风同行的勇气。

夕阳下,李文琳发动摩托,引擎轻鸣着汇入车流,脸庞掠过晚风——这或许就是摩托在现代生活中最动人的存在:它让每个平凡个体,都能在机械的韵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栖居。

安全骑行小贴士

摩托车虽为生活增添自由与诗意,但道路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此提醒各位骑友:

● 骑行前务必佩戴好头盔、护膝、护肘等全套防护装备,检查车辆刹车、灯光、轮胎等关键部件,确保状态良好;

● 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逆行、不随意变道,在允许摩托车通行的区域合理规划路线;

● 保持专注驾驶,避免接打电话、单手操作等危险行为,遇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时减速慢行,主动避让其他车辆。

策划 王云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文 受访者 供图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nZ3TcOcTJnwPQph6HJ4xU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