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星闻 | 它仍有4%的机会与月球相撞

/如果火星

从未孕育过生命

为什么火星荒芜且不宜居,而在它的“表亲”——地球上,生命却能够繁衍生息?最近一项新研究为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新研究指出,尽管火星上曾有河流流动,但它注定会成为一颗沙漠星球。

目前学界认为,火星具备了生命所需的所有必要条件,但唯独缺少了液态水。然而,火星的红色地表上布满了古代河流和湖泊雕刻出的痕迹,表明水曾经存在过——不过,这些“绿洲”实际上是例外,而非必然。

火星。

https://scx1.b-cdn.net/csz/news/800a/2025/despite-brief-oases-ma.jpg

今年早些时候,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现了富含碳酸盐矿物的岩石。这些“碳酸盐”——如地球上的石灰岩——能像海绵一样吸收二氧化碳,将其从大气中吸出并封存在岩石中。

在地球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行星变暖。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碳被困在诸如碳酸盐之类的岩石中。随后,火山喷发将气体重新释放回大气中,形成一个平衡良好的气候循环,能支持流动水源持续存在。

然而,与地球相比,火星的火山喷发速度更“微弱”,这就打破了平衡,使火星变得更冷、更不宜居。研究指出,火星上短暂的液态水存在期之后,是长达1亿年的荒芜沙漠——这对任何生物而言都难以生存。

不过,火星地下深处仍有可能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液态水。如果我们确定火星从未孕育过哪怕是微小的微生物,那就意味着在整个宇宙中都很难诞生生命。但如果我们在火星上发现了古代生命的证据,那将“基本说明,生命起源在行星尺度上是容易的”。相关研究已发表在Nature上。

来源 / https://phys.org/news/2025-07-life-mars-rover-clue.html

/小行星2024 YR4

会撞上月球吗?

今年早些时候,小行星2024 YR4一度成为新闻头条,因为它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可能性高达3%。虽然目前它撞击的地球可能性已经被排除,但这颗小行星的故事仍在继续——2032年12月22日,它有4%的机会将与月球相撞。

小行星已逐渐淡出人类视野,但这一概率仍在缓慢上升,虽然这颗小行星实际上有96%的可能性不会撞击月球。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能下定论?

近地物体监测预警系统NEOMIR。

https://scx1.b-cdn.net/csz/news/800a/2025/will-asteroid-2024-yr4-1.jpg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有趣的局面:有一颗60米宽的小行星在2032年有4%的几率撞击月球。由于这颗小行星现在离我们太远,无法进一步观测,这一概率将保持不变,直到2028年6月它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当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天文学家将会进行新的观测,然后很快就能确定这颗小行星是否会在2032年12月22日撞击月球。

如果小行星真的撞击了月球,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确切后果。毕竟,如此大型的小行星撞击月球本就是极为罕见的事件,而我们提前知晓此类事件的概率则更是微乎其微。无疑,它肯定会在月球表面留下一个陨击坑,但我们无法提前准确预测有多少物质会被抛入太空,也无法确定是否会有物质因此溅落地球。

从保护人类月球居所的角度看,监测撞击物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地球有大气层而月球没有,仅数十厘米大小的物体就可能对航天员和月球基础设施构成重大威胁。

来源 / https://phys.org/news/2025-06-asteroid-yr4-moon.html

/KOI-134的“旋转木马”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一个曾经被认为没有行星的行星系统实际上有两颗行星,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绕着恒星运行,就像老式的旋转木马一样。

十多年前,科学家们使用开普勒空间望远镜观察了KOI-134系统,并认为它可能有一颗行星在轨道上运行。由于其凌星现象不符合预期,当时的研究人员认为行星实际上并不存在。但通过重新研究过往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KOI-134不仅有行星,而且还有两颗行星。

KOI-134系统的艺术想象图。

https://scx1.b-cdn.net/csz/news/800a/2025/discovery-alert-scient.jpg

这颗名为KOI-134 b“无中生有”的行星是一颗与木星大小相似的温暖行星。它之前没有得到确认的原因是因为它经历了所谓的凌星计时变化(TTVs),即受到另一颗行星的引力作用因而凌星时间出现“提前”或“延后”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行星KOI-134 c是一颗比土星略小的行星,比KOI-134 b更接近恒星。

此前人们未观测到KOI-134 c,因为它沿着一个倾斜的轨道平面运行,与KOI-134 b的轨道平面相差约15度。由于这两颗行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它们的轨道平面也会发生倾斜。

KOI-134系统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共振现象:两颗行星存在2:1的共振关系,即其中一颗行星完成一次公转时,另一颗行星刚好完成两次公转。也就是说,这两颗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行的方式就像是老式的旋转木马:两只木制小马上下摆动。相关研究已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

来源 / https://phys.org/news/2025-07-reanalysis-kepler-uncovers-planets-koi.html

/网上转账之事,

还仰赖黑洞兄

精确测量地球位置对我们每天使用的导航、通信和地球观测卫星至关重要。卫星及其提供的服务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我们口袋里的精确导航到测量气候变化、运营全球供应链,再到掌上电网和网上银行,我们的现代文明离不开卫星服务。但现在,科学家们遇到了一些麻烦。

要使用卫星,我们必须精确知道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置。由于卫星不断绕着地球运动,地球不断绕着太阳运行,而太阳又不断在银河系中移动,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相对固定的外部物体来仔细校准。

超大质量黑洞的艺术想象图。

https://scx1.b-cdn.net/csz/news/800a/2025/scientists-look-to-bla.jpg

事实证明,最佳锚点是遥远星系中心的黑洞,它们在吞噬恒星和气体时会喷出辐射流。这些黑洞是我们已知最遥远、最稳定的物体。使用一种名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称:VLBI)的技术,是一种用于射电天文学中的天文干涉测量方法。它允许用多个天文望远镜同时观测一个天体,模拟一个大小相当于望远镜之间最大间隔距离的巨型望远镜的观测效果,我们可以使用射电望远镜网络锁定黑洞信号。

来自黑洞的无线电波能干净利落地穿过大气层。无论白天黑夜,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我们都能接收到无线电波。同时,无线电波也用于地球上的通信,包括Wi-Fi和手机。就像高速公路上的不同车道一样,不同无线电频率的使用受到严格管制,其中少数“窄车道”是专门为射电天文学保留的。

然而近年来,人为的电磁污染急剧增加。当Wi-Fi和电话服务出现时,科学家们的反应是转向更高的频率——可是,“无线电高速公路”早已“车满为患”,6G、卫星舰队直接传输的互联网连接等等,留给科学研究的频段不多了。大量信号“众声喧哗”,以至于大地观测站难以听到黑洞发出的微弱信号,许多卫星服务由此面临风险。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在“无线电高速公路”上增加一些车道,比如世界无线电会议划分频谱时,为科学家留出一席之地;可以在射电望远镜周围设置无线电安静区,还可以和卫星供应商合作,避免其射电发射直接指向射电望远镜。但也许第一步是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我们想让卫星导航正常工作,想让网络转账安全到达,就需要确保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遥远星系里的黑洞。

来源 / https://phys.org/news/2025-06-scientists-black-holes-universe-wi.html

/宜居世界在哪里?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围绕空间探测任务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 CHES)开展了前期研究,系统探讨了如何将CHES的高精度天体测量与未来新一代旗舰级空间望远镜“宜居世界天文台”(Habitable World Observatory, HWO)的直接成像手段相结合,以提升系外宜居行星的探测效率与能力。相关研究已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近邻宜居系外行星的探测与表征是系外行星研究的前沿方向。作为“探路者”,CHES将在科学发现上为下一代直接成像任务提供关键支持,特别是与配备高对比度星冕仪的HWO形成协同。HWO具备对近邻恒星系统中类地行星进行直接成像和光谱观测的能力,其观测目标与CHES高度重合。CHES提供的轨道先验信息有望显著提升HWO的观测效率,使其观测更聚焦于系外宜居行星大气中生命信号的精细刻画,从而深化人类对行星宜居性的认识。

HWO单独观测与结合CHES观测在宜居带内预期发现行星数目。

http://pmo.cas.cn/xwdt2019/kyjz2019/202507/W020250711597648026590.jpg

为提升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效率,未来系外行星探测与宜居性研究亟需将天体测量与直接成像手段深度融合,并通过跨任务协同优化观测策略。除HWO之外,多个国内外正在规划的空间任务也将系外行星的直接成像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例如中国的“觅音”计划与“天邻”计划、以及美国即将发射的Nancy Grace Roman空间望远镜,中国巡天空间望远镜搭载专为冷行星直接成像设计的Cool-Planet Imaging Coronagraph(CPI-C)星冕仪。上述任务在观测策略与数据获取方面与CHES高度互补且具协同潜力,未来有望通过联合观测,在系外宜居行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 / http://pmo.cas.cn/xwdt2019/kyjz2019/202507/t20250711_7886629.html

科学审核 / 苟利军  编译 / 雪琪

校对 / 某西  编辑 / 怀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EQ5njTaI8Fkl7TtosApmU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