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最新突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纠缠幽灵,受宇宙最小时间控制

8月5日,日本大阪大学团队在一种特殊晶体中,首次直接观测到了量子纠缠现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神秘现象,竟然受到宇宙最短时间单位——普朗克时间的严格控制。

这项发表在《npj Quantum Materials》上的最新研究,不仅让我们第一次"看见"了量子纠缠的真面目,更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一块"逼疯"电子的神奇晶体

故事的主角是一种名为CeRhSn的材料,由铈、铑、锡三种元素组成。在这种材料里,铈原子排列成一种极其特殊的网状结构,科学家称之为"准戈薇晶格"。如果把电子比作在迷宫中行走的人,那么这个晶格就像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几何迷宫,让电子们彻底迷失了方向。

这种"几何阻挫"效应的结果相当有趣,电子们原本在普通金属中可以自由穿梭,但在这里却陷入了集体的"选择困难症"。它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该听谁的指挥,于是开始疯狂地相互作用。

更神奇的是,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让电子的有效质量暴增,变成了行动迟缓的"重费米子"。实验数据显示,这些重电子的质量可以达到普通电子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它们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行为无法用传统的费米液体理论解释,进入了物理学家称为"非费米液体"的神秘状态。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的光学测量发现,这种材料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沿着a轴方向的电阻率比c轴方向高出3到5倍,这种巨大差异在普通金属中是看不到的。正是这种奇特的电子行为,为后续发现埋下了伏笔。

宇宙节拍器的神秘力量

如果说重电子是这出戏的主角,那么普朗克时间就是幕后导演。这个宇宙中最短的时间单位,约为10^-43秒,短得难以想象——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连一个原子核的直径都走不完。

但就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时间单位,却在掌控着CeRhSn晶体中重电子的命运。研究团队通过复杂的光学实验发现,这些重电子的相互作用弛豫时间,恰好遵循普朗克时间的约束。

具体来说,科学家们观察到了一种被称为"动态普朗克标度"的现象。当他们将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导率数据,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所有数据点竟然完美地塌缩到了一条曲线上。这条曲线的形状,正好符合普朗克时间理论的预测。

而且,这种现象只在晶体的特定方向——也就是那个让电子"迷路"的准戈薇平面上出现。在垂直方向上,电子的行为虽然也很特殊,但并不遵循普朗克标度。这种方向性告诉我们,材料的几何结构与这种宇宙级时间标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实验数据显示,在温度低于80K的条件下,沿a轴方向的电子散射率与频率的1次方成正比,这是系统处于量子临界点附近的典型特征。而在c轴方向,这个比例关系则是1.5次方,表明系统稍微偏离了量子临界点,但仍处于非费米液体状态。

捕获量子纠缠的"鬼魅"证据

那么,这些看似技术性的发现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直指量子力学最神秘的现象——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把两个粒子紧紧连在一起。无论它们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状态的改变都会瞬间影响到另一个,仿佛它们之间有心灵感应一般。爱因斯坦对此感到不安,称其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甚至试图证明它不存在。

但现在,科学家们相信他们找到了量子纠缠的直接实验证据。研究团队认为,在CeRhSn晶体中观察到的动态普朗克标度,正是重电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的有力证明。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理论物理学家预测,当粒子处于强烈的量子纠缠状态时,它们的行为会受到一种被称为"普朗克耗散"的机制控制。这种机制规定,纠缠粒子的弛豫时间不能短于普朗克时间,这正是宇宙为量子纠缠设定的"速度限制"。

实验结果恰好验证了这个预测。研究团队发现,重电子的弛豫时间确实遵循普朗克时间的约束,并且表现出理论预期的标度行为。这种现象此前只在高温超导体中被间接观察到,在重费米子系统中还是第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量子纠缠只在特定的几何结构中出现。准戈薇晶格的几何阻挫效应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让电子无法形成传统的有序态,而是被迫进入一种高度纠缠的量子临界态。

量子计算时代的曙光

这项发现的意义远不止于验证理论预测,它还为量子技术的发展指明了全新方向。

传统的量子计算研究主要依赖人工制造的量子比特,这些系统极其脆弱,稍有干扰就会失去量子特性。而CeRhSn这样的材料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利用固体材料中天然存在的量子纠缠态。

这种材料中的重电子已经处于稳定的量子纠缠状态,不需要额外的操控就能维持量子相干性。更重要的是,这种纠缠态受到普朗克时间这一宇宙基本常数的保护,具有天然的稳定性。

实验数据显示,即使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80K,约零下193摄氏度),这种量子效应仍然存在。虽然这个温度对日常生活来说很低,但对量子计算而言已经是相当"温暖"的工作环境了。许多人工量子系统需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才能工作。

此外,这种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也提供了新的操控可能性。通过改变电场或磁场的方向,我们或许能够调控量子纠缠的强度和方向,实现更精细的量子操作。

当然,从基础发现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理解这种材料的量子特性,探索如何读取和操控其中的量子信息。但这项发现无疑为量子计算技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项研究揭示了:宇宙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世界中以最神奇的方式呈现。普朗克时间这个看似抽象的理论概念,竟然在一块小小的晶体中找到了具体的体现。

未来,随着对这类材料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真的能够迎来一个全新的量子时代,在那里,量子纠缠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奇特现象,而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euLXkFO6d-XQT58Obc10i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