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中国将提前登月?美媒热议揽月着陆器试验,暗示美国登月地位不保

8月8日,央视披露,中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核心装备——月球着陆器“揽月”——顺利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地面综合试验。

这次试验不仅验证了它在月面着陆和再次起飞的全流程能力,还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正按预定节奏向2030年前的目标稳步推进。

美国媒体《太空新闻》第一时间报道,称这艘飞船将确保航天员能够“舒适而顺利”地降落在月球表面,并暗示这可能会改变目前的全球登月格局。

但与此同时,美媒也不忘提到,美国的登月计划正在经历预算削减,目标能否按时实现正面临不小的不确定性。

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摆上台面——当中国在为2030年前的载人登月做最后准备时,美国还能保持“第一登月强国”的象征地位吗?

本次揽月着陆器测试的重点,是验证揽月在不同工况下的着陆与起飞系统,包括发动机冗余设计、引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推进系统,以及在月面接触后的关机程序。

为了模拟真实的月面操作,试验中,着陆器的多台深度节流发动机依次点火,完成了模拟的“月球着陆—作业—起飞”全流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38万公里外的不可预测性,揽月采用了冗余推进系统布局——

一旦有一台出现故障,其余发动机可以立刻接管任务,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月球轨道,再与轨道飞行器对接返地。

这种安全设计并非多此一举,而是针对月球任务的高风险特性量身打造,因为在月球表面,任何一次系统失灵都可能演变成灾难。

除了安全设计,揽月着陆器还必须同时满足重量极限与功能复杂性的双重要求。因为每公斤的重量都意味着更高的发射成本和更复杂的轨道计算。

为此,我国设计团队几乎用尽了所有能想到的轻量化手段——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模块化设计——目的就是在保证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把重量压到最低。

尤其是中国首次实施载人登月,这艘飞船不仅要送两名航天员登月,还要运送月球车和科学载荷,这使得设计难度远超以往的探月任务。

揽月这个名字,也引发了外媒讨论。相比阿波罗那种带有希腊神话色彩的名字,《太空新闻》称“揽月”更直接,代表着“拥抱月亮”的意味。

事实上,揽月确实不仅仅是一艘着陆器,更是中国载人登月工程的战略宣言——中国不仅要“上九天揽月”,更要在那里开展科学探索、技术验证和长期驻留。

按照任务构想,在整体登月方案中,揽月将在轨道飞行器的协助下完成登月全过程——

先由运载火箭将登月组合体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再在月球轨道分离着陆器与上升段,着陆器携航天员下到月面完成作业,最后上升段带人返回轨道,与轨道器对接,乘坐返回舱回到地球。

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稠密大气来帮助减速,为了解决揽月平稳着陆的问题,它采用的多台深度节流发动机能够根据下降高度与速度实时调整推力。

同时,起飞阶段也能实现发动机的瞬时推力与稳定点火——确保不出现任何一次推力波动导致飞船无法进入预定轨道的风险出现。

在地球上,这种双阶段任务可以用多次试验来修正,但在月球,第一次就是唯一一次机会。

所以,着陆器充分考虑了极端温差、低重力和强辐射环境下可靠运行的工况,对材料耐性、电子系统抗辐射能力提出了严苛要求。

中国登月进展如此顺利,美国重返月球计划怎么样呢?值得玩味的是,揽月测试消息传出时,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正陷入争议。

半个世纪前,美国以阿波罗11号“抢跑”登月,确立了其在全球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如今却有可能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被中国迎头赶上。这种反转,令NASA也很尴尬!

美国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已经在预算削减、技术延期、供应链受阻等多重问题中陷入泥潭。

原本定于2025年的载人登月已推迟至2026甚至更晚,美国的登月着陆器主要由SpaceX和蓝色起源等私企承担研制,但进度屡屡延期,技术验证也尚未进入全流程测试阶段。

NASA内部对预算被削减颇有怨言,而国会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必须在2020年代末完成登月,这种“赶工”状态让外界普遍担心任务质量与安全性。

美媒甚至直言,如果中国率先完成载人登月,美国将失去“太空领跑者”的象征性地位。

当然,也有人疑惑,为什么美国登月频频延期,而从没听过中国推迟计划呢?

这其实和中国登月计划推进的一个特点有关——我国从不像美国那样高调公布详细技术路线,而是采取了“分阶段曝光”的策略。

每到关键技术节点才对外公开消息,不仅减少了外界质疑的窗口期,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航天在舆论场上掌握了节奏,确保了推进节奏始终可控。

揽月的测试成功并不意味着立刻登月,但它确实标志着中国已跨过从理论设计到系统验证的关键门槛。

在这场逐渐升温的“新太空竞赛”中,中国的登月节奏已经越来越稳健而务实。

从嫦娥系列探测器到天宫空间站,中国已经建立了从地球近轨到月球探测的完整技术链条,而载人登月将是这个链条上最耀眼的一环。

然而,我国登月计划真正的核心,并不是为了证明“能不能上去”、“谁先踏上月球”,而在谁能在那里站得更久、做得更多。

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的极地地区可能存在大量水冰,可用于未来人类驻留与制取燃料;

月壤中可能蕴藏氦-3,这是一种潜在的核聚变燃料;月球还可能成为深空探测与地外资源开发的中转站。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谁能率先登月,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太空经济中占据主动,掌握稀有金属、氦-3燃料、深空通信节点等“月球战略资产”。

在这一背景下,揽月的成功测试已不只是一次航天新闻,而是中美在下一轮太空博弈中的重要信号。

当年的阿波罗计划,用“登上去”改变了人类历史;如今的揽月,则可能用“留下来”改写未来格局。

谁能在月球建立稳定的存在,谁就有机会在太空经济的新时代占据主动权。

而这一次,中国显然不打算只是旁观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OOBIRvdcpEswEOZDLbBteQ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