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第十六周:碳基智能

从“人工智能”到“人的智能”,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人是一个智能生物,也可以叫一个智能设备——只不过这个设备用的基质是碳,所以叫“碳基智能”;而人工智能的基质是硅,所以叫“硅基智能”,这种材质上的不一样衍生出很多不一样。

人的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青年人与老年人有显著的区别:青少年阶段,树突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分叉很多,逐渐地,会变得稀疏。随着年龄的增加,连接会越来越单一,人对世界的反应模式也越来越单一,或者干脆就不反应,这是人的认知老化、固化的不可逆过程。

这里包含的生理基础:树突如果是枝繁叶茂的,那么多点对多点的连接就会产生丰富的知识、信息、感受等等。换句话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认知天然就具有退化的特点。如果你知道用进废退的道理,那么到了年老的时候,你的树突也不至于呈现出光秃秃的样子。

“碳基智能”和“硅基智能”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算力。电脑有“摩尔定律”,大约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电脑性能会提高1倍,而价格会降低50%——现如今一块类似于移动硬盘的东西,上面可以存储的数据相当于2002年整栋大楼所有设备存储数据的总量,这令人震惊。

第二,数据。我们每个人每天享受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都在生产各种各样的数据,有些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你在手机上滑动的姿势产生的数据都是不一样的。这么看来,全人类每天都在从事数据生产,不断喂养“人工智能”。而人就不一样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从设备上说,硬件老化,算法简化,甚至幼稚化,同时会有意无意陷入一种自闭的状态,接触外界越来越少,导致数据量也在大大减少。

第三,算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概括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同化。我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知模式,外界的信息一过来,我就对它进行整理过滤,让它适应于我的认知——我认为你是坏人,我就把关于“你是好人”的信息自动剔除掉。

第二步,顺化。当你拿着一个框架去框外界的东西的时候,你发现框不住,一次不行,二次还不行,这个时候你就会反省“我这个框架有问题”——对自己的既有模式进行修正,这其实这也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第三步,平衡。同化和顺化要达到一个平衡,既有模式跟你接触到的材料之间形成的平衡:“原来是这样,我想通了”——这就是平衡。

当你觉得一个东西特别有道理的时候,首先发生的是同化,用你既有的东西理解那个东西,证实你既有的认知——如果仅仅是这样事事顺心的话,你就已经开始远离学习状态了。如果你处于学习状态,你的心智上一定在发生另外一件事情——顺化,把自己既有的框架进行调整,来达到新的平衡。

不断去接触新的数据、同化数据、优化算法,将认知能力沉底,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快速反应——这是人和“机器学习”共同的规律。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异的本质就是数据竞争,那我们不断输入新的数据,何时是个头呢?其实输入数据不是目的,新数据的进来,是在挑战你的既有认知。当你的既有认知作出调整,形成某种平衡,通过这种不断重复、练习、同化和顺化之后,人的大脑就会很聪明。

同时大脑是很会进行管理的,它会将已经形成的熟练认知下放——不管了,授权了,继续去接触新的东西了,这是一个不断吸纳、下沉的过程。作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认知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能将很多的认知,以及认知以后的反应、决策下放,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比如喜欢吃糖的自动合约。

看上去是一个直觉,其实在后台发生了非常稳定的极其快速的计算。当然,直觉发生最多的是在“审美”领域,一个东西美不美是不需要反复理性思考的,一眼就能觉得它美和不美。大师级的作品,它的美丑以及真假,也是需要特定的大师级鉴赏家来鉴别的——说白了,这也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瞬间认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28G0WOL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