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马海涛:资源整合,提升肺癌患者生存几率

编者按:由广东省胸部疾病协会、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江苏省胸外科肺癌联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第一届盟主论坛”于2018年7月21日成功在苏州金鸡湖畔召开。本次会议汇集了中国胸外科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学者,共同讨论中国胸外科肺癌诊疗的新技术、新理念(图1)。会中,我们有幸采访到本次会议执行主席马海涛教授,并邀请他就本次论坛分享他的观点与看法。

图1:马海涛教授开场致辞

AME

本次论坛,您分享了《NSCLC伴脑转移患者治疗策略》(图2)。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治疗难点是什么?

图2:马海涛教授分享《NSCLC伴脑转移患者治疗策略》

马海涛教授:非小细胞肺癌出现脑转移是比较常见的,在初治的患者当中,大概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当疾病进一步发展后,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患者会出现脑转移。就治疗而言,现在治疗的难点在于“治疗效果”——因为一旦出现脑转移,治疗的效果都会很差。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问题:1.转移瘤的多少;2.转移瘤的大小;3.转移瘤的部位。这都是影响到生存率的关键 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最初无法进行治疗,患者很快就会死亡。随着医学的发展,出现了几种主要治疗方法。首先是放疗,放疗有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技术(SBRT)等。这是我们早年常规采用的方法,缺点是疗效不尽人意。后来又有了化疗,但化疗的时间比较长,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治疗疗效。化疗和放疗结合,尽管患者OS有所延长,但是治疗效果仍然是不尽人意。

随着近几年的精准医疗发展,小分子的TKI的药物问世,给这一类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尤其是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21和19基因突变、缺失),对这一类的患者出现脑转移,我们会用到小分子的TKI药物治疗。这类药物从一代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药物到三代的奥希替尼,疗效呈现出成倍的提高,患者OS甚至可以达到两年,这是一大突破。常规的化疗药物很难透过血脑屏障,而TKI小分子药物可以轻松透过血脑屏障,根据动物实验显示,三代奥希替尼在脑脊液的峰浓度值非常高,这表明其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这克服了药物难以进入血脑屏障的困难。我想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靶向药物问世,并会给这类病人可以带来更多的福音。

AME

对于伴有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精准诊疗概念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图3:主席团专家合影

马海涛教授(图3):对所有的肿瘤,尤其对非小细胞肺癌来讲,精准医疗中的靶向治疗,是一大突破。基因突变的患者有各种基因的突变,那么针对各种不同的突变基因,我们采用不同的靶向药物,可以达到非常好的疗效!今后这类研究会发展很快,目前国内外此类研究也是非常多,现在每年的ASCO、ESMO等会议上,能看到大量有关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药物会用到患者的身上。

AME

我们注意到,本次论坛特别设置了人工智能应用于肺癌诊疗的专题讨论环节。目前人工智能在肺癌诊疗中应用情况如何?未来是否有望取代专科医生的作用?

马海涛教授:在今天“人机协作、精准诊疗新高度”这个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胡坚教授谈道,现在人工智能在医学当中的应用发展很快,这是国家的战略发展计划,国家的2025计划中,人工智能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机器人题材的科幻电影,现在人工智能也已经从实验室慢慢走向了现实生活。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发展非常快,尤其在医学领域。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涵盖了很多方面,贯穿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全过程。

比如人工智能通过对患者的检查资料,特别是影像学、病理学、实验化验的资料等,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不断的进步、完善人工智能系统,提高医学人工智能的诊断精准度,从而进行临床辅助诊断,这是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中的主要应用。

之前在全国举办了很多场的人机大赛,大多是对比“人”和“机器”哪个读片准确率、效率高。我想说的是,“人”“机”间,最重要的是“协作”,而不是胜负。现实临床工作当中,机器人能够替代人类吗?显然不能!个人认为,不懂AI的,不愿意用AI的,不会用AI的,这些医生会被替代,医学人工智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人工智能辅助、提高我们诊断的准确率、效率,能让医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节省大量的时间,既造福患者,又造福医生。

AME

精准医学理念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整合国内胸外科资源,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马海涛教授:最重要的是资源的整合。我们中国很大,人口众多,医院也很多,大家各有各的经验,各有各的体会,这些经验我们怎么样来整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数据库的建立、共享方面,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我想通过“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的平台,加强合作、资源整合,能够帮助我们走向世界的前列。

AME

最后可否请您用一句话来表达您对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的祝福或寄语?

图4:马海涛教授接受AME编辑采访

马海涛教授(图4):希望我们“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蒸蒸日上,为我们中国胸外科在肺癌诊治、研究和临床做更多的工作——这个是我所希望的。希望广大的肺癌的患者能够获益,能够活得更好、活得更长。好的,谢谢你的采访。

专家简介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从事胸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胸外科研究室主任,胸外科教研室主任,大外科副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肺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胸外科编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纵膈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江苏省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胸腔镜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腔镜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食管癌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冠脉学组委员,中国胸外科肺癌协作组(CLCCG)成员,中美肿瘤协会(SACA)会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会员,国际肺癌协会会员(lALC),美国肿瘤协会(ASCO)会员,中国肺癌杂志编委,中华胸部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28G17990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