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第三届中美检验大师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2018年10月12日-13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联合学术支持的第三届中美检验大师论坛(The Best of AACCChina)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精选AACC年会精彩讲题,邀请AACC专家面对面授课讨论,为国内外检验领域的同行们提供了一个专业、严谨、愉快的交流平台。

名誉主席 尚 红教授

大会主席 潘柏申教授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检验医学专家,包括:AACC知名讲者—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Rajyalakshmi Luthra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Samir Hanash教授、达特茅斯-希区考克医学中心Mark Cervinski教授;国内著名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成彬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传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潘世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李莉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关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谢鑫友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兰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玮教授,诸位专家就分子诊断临床应用、质谱检测临床应用、医学检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本次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潘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感谢国内外专家和与会者的支持和参与,为连续三年举办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活动,让国内同道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和动向,推动中美检验医学界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感到荣幸,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分子检测临床应用专题

10月12日上午

主持人风采

10月12日上午分子检测临床应用专题专场由谢鑫友和Mark Cervinski教授、李莉和Samir Hanash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并邀请Rajyalakshmi Luthra、潘世扬和关明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

Rajyalakshmi Luthra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分子诊断学:技术与临床应用》和《NGS性能验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报告。Luthra教授介绍分子诊断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随后从实例出发,阐明各分子诊断学技术的特点、对临床肿瘤治疗的指导意义和未来的广阔应用前景;然后围绕NGS技术的性能验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展开,阐明临床实验室开展NGS检测项目的关键问题以及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文件要求。Luthra教授总结分子诊断领域发展迅速,技术及其应用丰富多样,尚有许多挑战留待攻克。

潘世扬教授作了题为《游离DNA检测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的报告。潘教授介绍了游离DNA检测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临床应用,其在评估耐药、调整治疗方案和监测肿瘤克隆演化方面的优势,为肺癌的诊疗提供全新的参考依据。随后潘教授分享其团队建立的血浆游离DNA的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检测研究。

关明教授作了题为《采用数字PCR检测肺癌脑转移患者EGFR突变》的报告。关教授介绍了以脑脊液为介质的液体活检在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优势和意义,并以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液体活检在肺癌脑转移患者疾病管理的价值。

质谱检测临床应用专题

10月12日下午

主持人风采

质谱检测临床应用专题专场由府伟灵和Mark Cervinski教授、张捷和Rajyalakshmi Luthra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并邀请Samir Hanash、王成彬和郭玮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

Samir Hanash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基于质谱分析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将蛋白组学生物标志物转化为FDA认证的诊断产品:过程、程序、问题与挑战》的报告。Hanash教授从实例出发,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质谱发现患者体内肺癌的生物标志物。随后以FDA批准的肺癌筛查标志物组作为研究案例,阐明FDA批准的流程、程序以及挑战,同时比较了中美审批制度的差异。

王成彬教授作了题为《质谱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的报告。王教授从研究团队的工作出发介绍了质谱技术在微生物、关节置换术后致病因子、粘多糖病和核酸相关生物标记物筛查中的应用,强调质谱技术在生物标记物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郭玮教授作了题为《LC-MS/MS在临床激素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郭教授结合中山医院检验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的临床质谱项目,从多个临床实例出发,展示了LC-MS/MS技术在临床激素检测中高灵敏、高特异、靶向精确定量的优势以及在精准医疗中的价值。郭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提出规范化开展的要求,并强调必须规范管理、良性开展临床质谱检测,为促进人民大健康更好服务。

医学检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题

10月13日上午

主持人风采

医学检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题专场由王传新和Rajyalakshmi Luthra教授、王兰兰和Samir Hanash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并邀请Mark Cervinski、潘柏申和崔巍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

Mark Cervinski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利用患者大数据集作为质量保证工具:患者浮动均值与患者内变异》和《还在为琐事而忙碌?使用自动审核改进实验室效率与质量》的报告。Cervinski教授首先介绍了浮动均值的定义,浮动均值和Delta Check均值应用意义以及建模优化过程。随后介绍了自动审核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通过系列逻辑规则提示异常结果的实例。最后Cervinski教授指出大数据联合人工智能是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效率和保证检测质量。

潘柏申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及展望》的报告。潘教授首先介绍了大数据的定义及在其他领域的巨大成就。潘教授围绕检验科面临的问题,指出检验的大数据发展已迫在眉睫,随后深入讨论、并分享了中山医院检验科在大数据实践方面的经验,包括间接法参考区间建立、检测结果自动审核、疾病风险评估以及大数据管理系统。最后潘教授展望了大数据检验医学的未来,大力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同时,也需要制定数据结构和格式的行业标准。

崔巍教授作了题为《尿液常规智能化审核多中心研究》的报告。崔教授就能否建立尿液常规智能化审核规则取代一部分人工审核展开讨论,根据三家医院尿液常规检测结果,联合考虑尿液检测的影响因素,设定了智能化的尿常规审核规则和标准。崔教授指出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审核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参会代表

最后,本次大会主席潘柏申教授总结:本次会议主要围绕分子诊断临床应用、质谱检测临床应用、医学检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三个热点话题,通过中美双方检验大师的精彩报告让我们了解发展趋势,发现在上述领域中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检验科应从临床实际出发,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为期两天的会议,场内座无虚席,专家讲课精彩纷呈,参会者提问热情踊跃,与专家们密切互动及交流。会后参会者表示在本次会议中了解到最前沿科学报告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期待明年中美检验大师论坛的举办。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16F15DV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