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星系有可能是被剥离了恒星的“暗星团”。
距地球约3万光年的“大熊座III”可能是一个由“黑洞”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星团“尸骸”,而非之前认为的“暗物质”星系。CFHT / UNIONS / S.Gwyn
“大熊座III(Ursa Major III/Unions 1)”是银河系所有卫星系统中最昏暗的一个。
距离地球约3万光年的它内部只包含大约60颗可见恒星,外观似星团,但一直以来都因异常偏高的“速度分散(velocity dispersion)”和“质光比(mass-to-light ratio)”(甚至比普通矮星系还要高几千倍),而被认为内部充满了“暗物质”,是所谓的“暗物质”星系。
然而无论是现有的“暗物质”模型还是替代理论,都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一现象。
近日德国波恩大学科学家称,有证据表明,“大熊座III”这样的星系可能并不是星系,内部也没有“暗物质”。它们是被银河系引力“剥离”了大部分恒星后残留的星团“骨架”。
人们之所以会误认为它内部充满了不可见的“暗物质”,是因为其内部所剩无几的恒星围绕着一个黑暗的内核运行,而这个内核由不发光的天体残骸——比如“黑洞”构成。
研究人员认为,“大熊座III”本是一个正常的星团。导致它变成今天这副模样的原因,是其曾经反复环绕银河系飞行几十亿年。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当它靠近银河系,银河系的引力场都会将其体内的恒星由外而内地剥离掉一部分。经年累月后,它便变得如今天般稀疏。
基于“大熊座III”的轨道运动参数和化学构成数据,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高精度复原了其内部恒星的引力互动和结构演化。
模拟结果显示,无需引入“暗物质”的假设,仅依赖一个主要由不发光的“黑洞”(可能也包括中子星)组成的黑暗内核,便足以将“大熊座III”的剩余恒星束缚在一起,并展现出如观测所见的特征。
银河系周边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和“大熊座III”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以往也常常因为无法被准确分类而被归为“暗物质”星系。而现在,有了一种更为实际的可能。
参考
Are they star clusters or extreme dwarf galaxies?
https://www.uni-bonn.de/en/news/149-2025
Dark Star Clusters or Ultrafaint Dwarf Galaxies? Revisiting UMa3/U1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df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