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知与表达的领域中,任何描述都难以摆脱意识活动的构造性。作家作为现实的记录者与诠释者,其笔下的世界更是经过意识过滤后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梅洛 - 庞蒂的 “身体现象学”,为我们深入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独特视角。
梅洛 - 庞蒂强调,作家是通过具身认知来把握世界的。具身认知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非单纯来自于大脑的抽象思考,而是身体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身体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来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然而,这种具身认知并非完美无缺,它必然受限于感官的物理边界。
以视觉为例,人类的眼睛所能捕捉到的光线频率范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看到紫外线或红外线等超出这个范围的光线。这就意味着,作家在观察世界时,其视觉感知被局限在这个特定的频率范围内。同样,听觉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听不到超声波或次声波。这些感官的物理边界,限制了作家对世界的直接认知。作家无法感知到那些超出感官范围的事物,自然也难以将其直接呈现在作品之中。
进一步而言,感官的物理边界还会影响作家对事物细节和深度的把握。我们的触觉在分辨物体的细微差别时存在一定的精度限制,这使得作家在描写物体质感等方面时,可能无法完全精准地传达真实世界的丰富性。而且,由于感官的局限性,作家对世界的感知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他们只能从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特定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世界,这种观察视角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剧了描述的主观性。
当作家将这些受感官限制的感知转化为文字描述时,意识活动的构造性再次发挥作用。意识会对感官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作家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等因素,对感知到的世界进行重新构造。例如,一位成长于乡村的作家,在描写乡村生活时,其意识中对乡村的热爱、熟悉的情感会促使他着重展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而可能忽略乡村生活中存在的艰辛与困难。这种经过意识构造后的描述,虽然基于现实感知,但已深深打上了作家个人主观的烙印。
梅洛 - 庞蒂的 “身体现象学” 揭示了作家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特点。作家通过具身认知把握世界,却受限于感官的物理边界,而意识活动的构造性又进一步强化了描述的主观性。但正是这种主观性与局限性,赋予了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不同作家因各自感官体验与意识构造的差异,创作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作品,让读者得以从多个角度领略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