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具身认知:用身体战胜人类的人工智能

导语:什么是具身认知?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区别?具身认知领域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数据天才对乐器都那么敏感?人在绝望中如何快速走出困境?这些问题笔者都将在这篇文章中一一解答。

别走开,在乌合心理栏目,每周5分钟阅读扩充你的知识面。

1,什么是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譬如人在开心时会笑,但在心情失落时,强迫自己笑一笑也能帮我们改善心情。

简言之,具身认知就是强调身体在我们认知(心理活动)中发挥着关键。其重要观点包括:

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

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

认知是情境化的,发生在现实世界中;(有的人哭是快乐,有的人哭是悲伤)

认知是实时的,具有时间的压力;(刚开始跑步会觉得很累,随着身体素质上升,会觉得跑步很爽)

认知是为行动的,认知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行为;(文中第三部分有实例)

离线认知(offline cognition)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即使是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条件下,认知仍然受到一定的身体机制的约束——Wilson,2002

PS:以上方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一读Calvo主编的《认知科学手册:一种具身的取向》一书,这部分我们重点分享的是一个共识:身体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

2,聊一聊:具身认知和人工智能

其实,在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初(20年代60年代),具有研究主导地位的是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他们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

他们认为,人脑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编程,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软件”或“程序”,这个“硬件”就是身体。但是从功能角度上,程序是独立于硬件的。所以:认知是独立于身体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离身的”(disembodied)的认知或心智(mind)概念。而“离身的心智表现在人脑上,就是人的智能,表现在电脑上,就是人工智能”。

综上,符号加工模式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认知虽然表现在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上,但是却不依赖于身体,其功能是独立的。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发现简单的计算机模拟不足以解释人脑的认知过程,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联结主义者认为,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因此,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他们竭力研究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联结(非线性特征)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emergence)。研究目标也从计算机模拟转向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构。

尽管看上去,联结主义的研究风格要比符号加工模式复杂得多,但是两者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方面是相同的,他们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认知过程是人脑的独立性;认知过程具备离身性,这两个理论假设上。也就说: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具身认知是拒绝这一观点的!

具像认知的倡导者认为,在知觉运动系统的背后存在一个“心智”,这个心智具备各种形式命题和推理规则,指挥著前者的运作。无论我们心目中的那个理性的、基于规则的和推理的东西是什么,它都完完全全地嵌入我们的身体活动中。他们认为,“心智锁在身体之中,在任何时候,它都占有一个特殊的空间,且面临一个具体的方向。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形成了具身认知的部分基础”。也就是说,人的思维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和发端于身体。身体的构造、神经的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身体的反应和感觉才是决定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

笔者用大白话翻译下这段话,即我们之所以感受到了现在的世界,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在人的身体里,一旦我们的身体变成了蝙蝠或者是海豚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假设和发现!尤其是在21世纪,随着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下,具身认知这一理论假设越来越被研究者所追捧。

也正是具身认知的这一理论基础,让AI研究者看到来希望,机器智能可以从模仿人体结构开始。机器方向的东西,我们这篇就不做扩展了。本着乌合之众创办的原则——笔者接下来,将和大家分享:具身认知这一心理学理论是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

3,具身认知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启示

这个小结不需要太浓的理论背景,我就先把结论给大伙分享出来:

1)利用具身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用户的产品体验。

2)具身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先来说说这一理论在我们工作中的运用。

影响我们做决定的:还有身体行为习惯

很多乌合之众的粉丝都是互联网产品经理。大家在设计产品功能位置时,一定会考虑用户的易操作性。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撇子的人会习惯点击右测的东西,而不是左测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核心功能设计到左侧就会丧失点击率。

同理,在实体商业上也有这样的常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价格高的贵重东西通常会被放在顾客右手能碰到的地方;而那些便宜的东西,一般会放在货架的左边。

因为我们知道,真正影响我们做决定的,有时候不是脑子而是行为习惯。

具身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虚拟现实产品的交互体验

具身认知的研究者认为,当人们想到任何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就会重现以前类似情况下的感受。这些反应不光会出现在大脑中,也会表现在人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比如皱眉、咬嘴唇,感觉胃里发堵。

这些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大脑你此时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感知到快乐或者是悲伤。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看到车祸照片或者与地震等灾难相关的视频时,常常会感受到难过和不舒服,甚至是恐惧。

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增加虚拟现实产品的真实体验。想象一下,你在看 3D 电影或 VR 时,身体会不自觉扭动,看见别人打针,自己也觉得疼一样。这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是由一系列对真实世界、身体状态、行为内部表征的模拟组合。

说完工作,我们再来说说具身认知理论对我们生活会有哪些帮助吧:

具身认知 vs 生活中负面情绪

前面介绍过,我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告诉大脑你此时的感受,也就是我们进入了悲伤、难过的心理状态。所以,如果身体不做出相应的反馈,这个情感处理的过程会不会就能被切断,解读情感信息的过程消失了,我们就不再难过或者是焦虑了?

如果感兴趣的话,下次在难过的时候不妨试一试“微笑”疗法。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从临床角度看,这里的负面情绪和已经被诊断为病症的患者完全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光靠喜剧片和微笑是不能被治愈的,还需要专业的药物治疗。请大家务必科学地对待患者。

具身认知如何帮助我们提高生活效率、获得自信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想要提高效率、获得自信,就需要向大脑发送信号。而发送这种信号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身体动作。

现在试着张开你的双臂、抬头挺胸,怎么样,感受到力量了吗?慢慢放下双臂,你的精神状态有没有感觉比刚刚好了一些呢?这个动作可以下午三点左右或者工作疲倦的时候尝试,可以有效地帮我们缓解压力。因为这种姿势可以增加大脑和身体中的睾酮含量。睾酮,又叫睾丸素,是一种性激素。如果运动员往身体中注射睾酮,可以快速提高肌肉的质量和力量,所以常被用作兴奋剂。这种激素也会影响大脑,睾酮含量增加会提高人们的自信心、注意力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形容一个人自信时,常常会说他“昂首挺胸,走路带风”。

统计显示,数学竞赛冠军通常都擅长音乐。其实并不是因为听音乐会提高智商,而是因为演奏乐器使手指灵活。手指和数字在大脑中拥有相同的神经实体,就像前面提到的“脑岛”一样,手指灵活很可能让我们在思考数学的时候也更加敏锐。

这个数据和具身认知的理论是相通的,身体决定了我们的思维,一旦约束了身体思维同样也会被束缚!对于需要经常用脑的人来说,久坐肯定是最差的一种思考状态。那么不如在房间内随意走动走动,出去散散步等等,都能带给你新的想法和创意。

生活中如果感到压力或者焦虑,别忘记我们的身体可能会比药物更快速的帮我们缓解痛苦——先来动动胳膊、动动腿,做一些可以给自己带来正能量的动作吧。

参考文献: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文章出处: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5, 705–710

西恩·贝洛克,《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谭笑,《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喜马讲书,2018

Niedenthal, P. M., Barsalou, L. W., Winkielman, P., Krauth-Gruber, S., & Ric, F. (2005). Embodiment in attitudes, social perception, and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 184-211.

Landau, M. J., Meier, B. P., Keefer, L. A. (2010). 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1045-1067.

Barsalou, L. W. (2008). Grounded cogni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9, 617-645.

【乌合读书】经典必读·学习小组招募

关注乌合之众(ID:shehuixinlixue)

我们一起学习,应对变化的世界

特别推荐:提升数据分析,从乌合统计学开始吧~

如果可以帮到你的话,请将《乌合之众》置顶吧!

如果有什么问题想和作者交流,请关注《乌合之众》,并将你的问题发送至我们的公众号,我们会一一回复的!若是在文章中您有一些收获,请您花一点点时间将此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

同时,为了大家更好的和互联网、心理学大咖们交流心得,《乌合之众》创建了微信讨论群,您可以添加小编的微信号:hateandeat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18B062P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