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究竟是医生的帮手还是对手?

2016年,医疗人工智能火了。经过接近一年多的努力,很多企业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做临床试验了,也有些产品已经成为商品开始销售,探索收费的模式。那么在人工智能产品与医生接触以后,它对医生的真实作用是什么?是诊治过程中的帮手还是对手呢?

人工智能增加了基层医生的自信心

去年,由汇医在线整合了浙江德尚韵兴图像科技有限公司的科学家们发明的“DE-超声机器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项目,用于甲状腺结癌诊断。据悉,该超声机器人此前已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现临床应用,诊断准确率达到86%左右,可以作为医生诊断的辅助工具。

该医院的院长张小姐介绍,甲状腺超声以其对软组织的高分辨力、毫无创伤、价格低廉、操作方便等突出优点,成为鉴别结节性质的首选。之所以引进“DE-超声机器人”,一方面是为了辅助他们医院超声影像医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医院所在医联体的推荐,诊断水平类似与副主任医师超声机器人配置到医联体中的基层医疗机构,可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患者首诊的诊断能力和水平,让患者不出远门就能接受高水平的诊断。

引入“DE-超声机器人”,患者影像数据出来以后,机器人5分钟内就会给出患者甲状腺结节的准确性,医生再结合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提高准确性。除了提高医生判断的准确性,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医生的信心,有一个水平相当于副主任医生的人工智能助手帮忙,医生在做出诊断结论的时候更有底气,更加的自信。

人工智能的强大与弱势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医生完成疾病的初筛和判断,将医生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对付疑难重症。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让不同水平的医生实现同质化,最大限度避免漏诊误诊。

此外,人工智能具有“记忆神通”,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机器人会通过自我学习,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

不过,医疗人工智能也有“软肋”。例如,在已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游刃有余;而在没有共识的疾病领域,人工智能则力不从心。因为人工智能过度依赖数据,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症状相同,疾病也未必相同。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并不追求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人不会按照教科书生病。当患者存在非常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当疾病不典型时,医生往往需要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等辅助方式,进行个体化的精准诊断,而不能单纯依靠数据来下结论。可见,人工智能的“智商”也是有限的。

一直以来都有人担心,未来部分医生会被医疗人工智能所取代。的确,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取代甚至消灭某些职业,但不可能取代的是关注人心的职业。

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它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生理问题往往也会带来心理问题。人工智能不会察言观色,也不会抚慰人心,无法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只有医生才能感知到病人的疾苦,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安慰。医疗人工智能只能读懂数据和片子,而医生则能读懂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生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不仅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人文关怀。人工智能诊断疾病只需要有理有据,而医生看病还需要有情有爱。所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医生这个职业都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31A1S0OT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