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文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中,宽体流域的流量流速监测是保障流域水安全的关键环节。宽体流域作为水文监测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界定不仅参考河道断面宽度,更关联水体运动特征与监测复杂度,这类流域普遍具有水面宽、水深变化大、水流流速分布不均的特点,且受季节性降水、上游水库调度、沿岸工农业用水等因素影响,水文情势变化剧烈,对流量流速监测的实时性与精度要求更高。传统监测手段如人工测流、固定式站点监测等难以实现全断面覆盖,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下人工测流还存在安全风险,数据获取时效性也无法满足调度需求,水文工程领域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问题使得宽体流域监测亟需高效可靠的自动化技术方案支撑。
针对宽体流域监测的痛点,缆道雷达全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被逐步应用于实际监测工作,该系统以微波探测技术为核心,整合机械传动、智能控制与数据传输模块,形成覆盖全断面的自动化监测体系,可实现对宽体流域表面流速与流量的实时捕捉和精准计算。雷达波测速探头、双驱动电机、雷达测速控制器、储能锂电池及无线传输电台等核心设备被集成安装于雷达运行车内,雷达运行车通过驱动轮与转向轮悬挂于导轨绳上构成稳定的移动监测单元。当雷达测速控制器通过无线电台接收来自系统控制器的运行指令后便控制车内电机驱动运行车移动至测流断面预设垂线位置,到位后运行车将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电台反馈至系统控制器,系统控制器随即发送测流指令至雷达测速控制器,测速控制器接收指令后启动雷达测速探头开展流速测验,同时将实测流速数据实时传输至系统控制器,系统控制器同步采集水位监测设备(雷达式)获取的水位数据,再将水位与流速数据传送至流量计算终端,通过流速面积法实时计算断面流量,从而实现宽体流域断面的无人值守自动测验,测流任务完成后雷达运行车自动返回室内停靠点,并与自动充电装置精准对接完成充电流程,为下次监测做好准备。
该系统的核心设备模块包含雷达表面流速仪、雷达运行车、系统控制器、雷达测速控制器、流量计算终端、在线充电装置、储能电池、无线传输模块、遥测终端机(RTU)及水位监测设备,各设备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形成完整监测闭环。其中雷达表面流速仪采用平板多普勒雷达传感器技术,有效监测距离达 0-40m,流速测量范围覆盖 0.1-40m/s,测量精度控制在 ±1% 以内,分辨率达 0.001m/s,且具备 - 30℃至 60℃的宽温工作能力,防护等级达到 IP67,可适应宽体流域复杂的自然环境;遥测终端机(RTU)配置 多路接口,待机电流低于 1mA(12V 供电),能在低功耗状态下实现监测数据的长期存储与远程传输。在软件功能层面,系统配套的中心站管理平台可通过 GPRS 公网访问远程服务器,监测人员借助平台能查看各测站的实时水位、流速、流量数据,调取历史数据曲线与报表,对异常数据点进行修正并保留原始记录,还能按水文资料整编规范完成日平均流量与日平均水位的自动推算,同时支持现场与远程参数修改,满足宽体流域不同监测场景的参数配置需求。
在监测精度与稳定性层面,系统采用的双轨导轨设计相比传统单轨结构有明显提升,两根不锈钢钢丝绳形成的稳定支撑使雷达运行车在跨度过大或存在坡度的宽体流域河道上仍能平稳行驶,轴步进电机的应用确保车辆在风雪天气下不打滑,同时双轨结构减少雷达测速探头的晃动幅度,降低因探头位移导致的流速数据离散问题,使流速测验精度进一步优化。系统具备多种灵活的测流模式,定时施测模式可按预设时间(支持现场或远程修改)自动启动,加密施测模式在水位与前次测流数据相比变幅超过 ±0.5 米(阈值可调整)时自动增测,低水位与低温停测模式则在水位低于预设值或环境温度低于设定阈值(如零度)时停止运行以保护设备,这些模式的协同作用使系统能精准捕捉宽体流域水位与流量的峰谷变化,确保监测数据覆盖完整的水文过程。
系统在数据应用与环境适应能力上同样表现突出,监测获取的流量、水位、垂线流速等数据可直接传输至测站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也能上传至省级在线测流中心平台,数据格式符合水文资料整编规范,可直接参与后续资料整编工作,无需额外进行格式转换。监测人员通过中心平台能实现多站点数据的集中管理,查看各测站运行状态与历史数据,为宽体流域的水文分析与管理决策提供高效支持。在适应复杂环境方面,系统可根据宽体流域不同水位级自动调整测流垂线数量,垂线布设方案可按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同时支持浮子式、气泡式与雷达式等多种水位计的数据采集,并能根据水位变化自动切换监测设备,进一步增强对宽体流域复杂水文条件的适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