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心磁图研究:创新无创定位技术-融合心磁图与CT精准定位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部分患者需接受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传统心电图(ECG)算法虽可用于初步定位 PVC起源,但其空间分辨率有限,且易受患者体型、心脏位置、电极放置等因素影响,准确性不高。尤其是对于起源于希氏束附近、左室Summit区、心肌中层或心外膜的PVC,定位尤为困难。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无创定位技术,通过将心磁图(Magnetocardiography, MCG) 与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图像进行三维融合,实现对PVC起源的精准定位。

研究概况

研究纳入22名接受 RFCA 治疗的 PVC 患者,最终 18 名成功消融的患者纳入分析。研究流程如下:

1. CT扫描:使用 320 排 CT 机,在患者胸前放置5个不透射线的丙烯酸标记球,用于后续图像融合定位。

2. MCG记录:在磁屏蔽房间内,使用64通道MCG系统记录心脏磁场信号,同时使用线圈标记生成弱磁场,用于与CT标记对应。

3. 图像融合:通过特制算法将CT与MCG的坐标系统一,实现三维融合。

4. 电流分布重建:使用递归零转向空间滤波算法(RENS)重建PVC期间的三维电流分布,定位最大电流点即PVC起源。

研究结果

定位准确性:MCG-CT mapping 在17/18例(94%)患者中准确预测了PVC起源,而传统ECG算法仅准确预测10/18例(56%)。

心内膜 vs. 心外膜区分:在4例需区分心内膜与心外膜起源的患者中,MCG-CT成功区分3例(75%)。

代表性病例:包括左室前壁心外膜起源、左室侧壁心内膜起源、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源等复杂病例,均准确定位。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

高空间分辨率:MCG 不受肺、骨、脂肪等组织干扰,磁场信号更纯净。

三维可视化:直接融合真实CT图像,无需简化心脏模型,保留冠状动脉等关键结构信息,有助于术前安全评估。

无创性:避免传统病灶定位中多次穿刺和长时间 X 射线暴露。

未来展望

该研究表明,MCG-CT mapping 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无创性PVC定位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潜力。未来通过优化算法、缩短分析时间、扩大样本量,该技术有望成为 RFCA 术前规划的重要工具,提升手术成功率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Aita S , Ogata K , Yoshida K ,et al. Noninvasive mapp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by merging magnetocardi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J].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19,5(10):1144-1157.

声明:如有心脏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仅供参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5JD7X8Ew2S1jZlOr4tIjA2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