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一文读懂 SEM 成像!二次电子、BSE、EBSD、EDS 原理+应用全解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探测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信号,形成多种成像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原理和应用场景。以下介绍SEM几种常见的成像模式:

图1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

二次电子成像(SE)

电子束入射到样品表面后,从样品原子外层激发出核外电子,即二次电子,通过探测这些二次电子成像。二次电子能量较低(通常<50 eV)且一般在样品表层5-10 nm深度范围内发射出来。其对样品表面形貌十分敏感。因此,能有效显示样品表面形貌。常用于观察样品表面的形貌特征,如表面粗糙度、形态等,具有高分辨率与良好的景深信息。

图2 二次电子成像

背散射电子成像(BSE)

背散射电子源于入射电子束与样品原子核的弹性散射,其能量接近入射电子。样品的原子序数越高,背散射电子的产率越大,因此该成像模式下信号强度直接关联样品的原子序数(Z)。

图3 背散射电子成像

电子背散射衍射成像(EBSD)

EBSD利用背散射电子的衍射效应分析晶体的取向信息,通过检测样品表面激发的背散射电子衍射花样(EBSP),可以确定样品的晶体取向和晶体结构,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用于研究晶体的织构、晶粒尺寸和去取向分布等。

图4 背散射电子衍射成像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

EDS常与SEM联用。电子束轰击样品时,会与样品原子的内层电子相互作用,内层电子被击出,原子处于激发态,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空穴位置,跃迁过程中并释放特征X射线。通过探测特征X射线,可以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图5 EDS-Mapping例图

来源于中材新材料,作者科普小助手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V4_iJ80AJrcpgAuDhivj02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