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厉害了!我国将实施小行星撞击验证任务

9月5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首次全面阐述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由深空探测实验室主办,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协办,是国际深空探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行业盛会。

近地小行星是绕着太阳运行的小天体,这些小天体的数量非常多。除了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太阳系中各种各样的轨道上其实都存在小天体。太阳系中有超过数十亿颗小行星,他们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且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当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也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研究证明,地球历史上的多次生物灭绝事件是由小天体撞击所诱发,小行星撞击地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频繁,引发了非常多人的关注。大约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墨西哥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约180公里),有不少研究证明以这次撞击为主要因素,导致毁灭了地球上当时绝大多数的生命。而这段历史也成了许多人心中隐隐不安的来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完全有办法避免小天体撞击地球。在今年9月5日合肥举行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吴伟仁介绍,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相继启动了近地小行星探测计划和小行星防御等工程论证和实施,明确提出“论证建设近地小天体防御系统”。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中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战略构想。

包括构建精准预警、常态运行的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口径搭配、多功能结合、高效协同的地基监测网,满足日常编目、威胁预警、短临预报等任务场景需求。构建小行星探测与防御综合服务系统,具备数据汇集、编目更新、风险研判等能力,实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业务化运行。

在轨处置方面,形成“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的处置能力。研制多种手段的处置航天器和在轨评估航天器,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库,针对不同尺寸小行星撞击风险,提前制定处置方案,实现“发现即有预案、风险即能应对”。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科学家提出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该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吴伟仁说:“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我们不仅做出了规划,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采样返回,其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

根据规划,中国预计将在2027年前后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力求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目标。在2030-2035年间开展推离偏转试验,到2045年前初步掌握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中国同步构建了“中国复眼”行星雷达监测系统,其二期工程可探测750万公里内威胁目标,三期工程将扩展至1.5亿公里探测范围。

据介绍,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pXNCI_9uD_f9vZwWBrfwp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