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这周又放狠话了,不仅要限制对华出口高端AI芯片,现在连算法、应用整套技术栈都要打包控制。
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克拉齐奥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直言,美国AI优势正在被中国快速追赶,2020年还“轻松领先”,到2024年差距已“显著缩小”。这话听着像是科技版的“中国威胁论”,但背后其实是美国对技术霸权流失的焦虑。
美国政府现在玩的是全栈式压制——从底层的半导体芯片,到中间层的算法模型,再到上层的应用生态,恨不得把所有技术环节都攥在手里。他们意识到光卡芯片已经不够了,中国在自主创新和替代方案上突破太快,必须把技术标准、开发生态、市场应用全都绑上美国战车。这套打法其实是从当年打压中企的经验里学来的,只不过这次换成了AI战场。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推进策略。白宫一边让科技政策办公室和商务部联手细化技术出口管制,一边拉拢参议院推动立法保障,行政立法双管齐下。
共和党参议员克鲁兹甚至提出要搞AI“沙盒法案”,表面说是为了创新便利,实则是在给技术管控披上合规外衣。这种跨党派协同在美国政治里相当罕见,可见AI竞争已经被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美国这套组合拳的真正野心,是要让全球AI发展都建在美国技术栈之上——用美国的芯片、跑美国的模型、开发符合美国标准的应用。克拉齐奥斯说得很直白:“当各国寻找AI解决方案时,我们就要成为首选”。这本质上是要在AI领域复制互联网时代的美国标准霸权,让其他国家形成路径依赖。
但这场标准之争面临两个悖论:一是技术保护与开放创新的矛盾,越是封闭越可能削弱自身创新活力;二是盟友协调的难度,欧洲日韩未必愿意完全跟随美国节奏。更何况中国在应用场景和数据规模上具有独特优势,完全排除中国技术栈的全球生态恐怕难以实现。
未来AI竞争将不再是单点技术突破,而是整个技术生态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控制全栈技术来维持霸权,中国则在加速自主生态建设。这场博弈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科技格局——谁制定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定义未来的权力。